在進入集體生活前,孩子一般隻限於與家人交往,父母長輩處處都讓著自己,形成了嚴重的“自我中心”意識。可是進幼兒園後,麵對許多與自己同樣身份的小夥伴,孩子會發現自己喪失了“特權”和優勢,產生嚴重的失落感。
如何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個性,是今天獨生子女家庭急需上的一課。孩子不會分享,就不會真正成熟,不會在社會上受到歡迎。
如何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
首先是家長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家長是孩子的最早的老師,也是孩子刻意模仿的重要對象。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最大,父母鼓勵孩子分享,孩子就會樂於與人交往;父母自私狹隘、生怕吃虧,孩子則會變得霸道、小心眼兒。當然,如果一味地教育孩子忍讓,輕易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給別人,會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在一定程度上,孩子會變得喪失自信和自尊,性格懦弱、膽小、孤僻。孩子的同齡人,也是他們觀察學習的榜樣、借鑒的典型,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不同小夥伴的行為,學習優點,避免缺點。
其次是要不斷訓練孩子的分享行為。例如:讓孩子主持為家人分食的工作,當他們的工作得到肯定,他也會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可以邀請別的孩子到自己家做客,或帶孩子到別人家玩兒,孩子們在交流和溝通中會理解分享的原則。
再次,對於孩子的分享行為要進行一定的區分,讓孩子在不同情況下,按照不同原則進行分享的行為。首先是要樹立他們平等分享的觀念,對於周圍情況相同的人不能有偏頗,要平等對待;其次是和所有的夥伴共同分享。在分享的方式上,還有輪流分享、禮讓分享等。孩子逐漸熟悉這些原則和方法,就會很好地做到既有分享的意識,又能保護自己的利益,真正體會分享的快樂。
但是分享的前提是尊重,是在孩子和別人願意的基礎上。因此,盡管要倡導孩子分享,但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也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要強迫他把自己喜愛的玩具讓給別人。
“你怎麼那麼沒禮貌啊,把你的玩具給他玩兒!”
為了所謂的“有教養”,不顧孩子的感受,強行讓孩子割愛,可能以後你的孩子就不會珍惜什麼,也不會為自己爭取什麼了!
“你有那麼多的玩具,給他玩兒一下算什麼?”
孩子不肯與別人分享,部分原因是因為珍惜自己手中的玩具。如果不顧及孩子在保護自己利益方麵的積極因素,用不恰當的理由讓他們放棄自衛,就會對他們的情感造成傷害!這樣回答的媽媽請想一想:他們會因此變得對很多東西毫不在乎。
“他不給你玩兒,你就別跟他玩兒。”
“以後不要跟這樣的人玩兒。”
應該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誤,他們會在改正錯誤中成長;也要允許別的孩子犯錯誤,自己的孩子會在保護自己不被別人的錯誤傷害中成熟。一味教育孩子采取“鴕鳥政策”,會使他們喪失鬥爭的勇氣,變得懦弱和無能!
“你有一件好玩具,小朋友也有一件好玩具,如果你們一起玩兒,不是就有兩件好東西玩兒了嗎?”
告訴孩子分享的過程和結果是愉快的,並設置一些兩個人一起玩兒的遊戲,讓孩子體會到合作與分享的快樂。
“也許那個小汽車是他剛得到的,他很喜歡,所以舍不得給你玩兒,媽媽剛給你買新玩具的時候,你不是也不願意給別人玩兒嗎?”
當別人拒絕和自己分享時,好媽媽會讓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分析具體原因,轉移她的注意力,從心理上安撫孩子。
“你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你要玩兒他的東西,就要經過他同意。如果他不喜歡給你玩兒,那我們也不勉強。不過,你可以跟他說,他的玩具不給你玩兒,他也不能玩兒你的玩具”
告訴孩子分享的原則是要彼此尊重,否則就會喪失分享的機會和樂趣。雖然孩子可能沒有從同伴那裏得到分享的快樂,但他至少知道,如果把自己的玩具當成寶貝,不讓別人碰,那麼就隻能孤獨地玩兒自己的一件玩具,還會失去了和小夥伴一起玩兒的樂趣。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孫雲曉曾說:看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否健康,重要的是看他有沒有朋友;沒有朋友的孩子比考試不及格更為嚴重,不會交往的孩子比他的學業失敗可能還要嚴重。
孫教授的一句話充分道出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友伴的重要性。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再好的父母也不能替代同齡友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父母萬不可借助什麼“為了孩子專心學習”等理由盲目地切斷孩子與其他孩子交流、相互學習的機會,忽略友伴關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