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友伴(2)(1 / 2)

楊陽很快完成了大部分的作業,但是做到最後一道數學題的時候,左思右想還是想不出來解題方法。而此時楊陽最愛看的動畫片也馬上要開始了,他顯得非常著急,於是請爸爸幫忙。

爸爸非常耐心仔細地給楊陽講解了一遍,但是楊陽卻沒有聽懂,時不時地看看爸爸、時不時地看看掛在牆上的鬧鍾。

爸爸發現了楊陽的問題,非常憤怒地說:“為什麼不專心學習?”

楊陽說:“爸爸,我想看動畫片了,學習那麼煩,為什麼還要整天學習啊?”

有沒有不用念書的學校呢?

書上的東西那麼難學,為什麼還要學呢?

學了書上的東西有什麼用啊?

孩子厭倦學習是令眾多父母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對此,父母不應該大動肝火,而應該找出問題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藥,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並重點培養孩子學習的樂趣。

“等你長大了,就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了!”

這種回答孩子的方式太過籠統,這個問題還會繼續困擾著孩子,孩子不明白學習的真正原因,就很難對學習產生興趣,家長也很難達到促進、激勵孩子的目的。

“現在爸媽給你提供那麼好的學習環境,你怎麼還那麼不知道珍惜呢?”

孩子產生厭學心理,父母應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入手,而不是一味地告訴孩子“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父母花費了多少心血”。即使孩子能夠理解父母的苦心,但是並不代表就能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孩子,隨著你知識的積累你就會發現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了,當你攻破一道難題時,當你成績優秀別人向你投來羨慕、讚歎的目光,當你得到老師的表揚,當你得到親戚朋友的稱讚,你會真切地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父母除經常鼓勵孩子之外,還應該采取具體的方法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孩子,你不是說將來想成為一個建築師,設計出美麗漂亮的房子給大家住嗎?可是你想想如果你不學習的話,怎麼設計出房子美麗的外觀和房間內合理的布局?怎麼知道建造房子需要什麼樣的材料、需要多少材料?”

父母可以從孩子的興趣、夢想出發對孩子傳授學習的重要性,讓孩子真正理解學習的重要性,從而達到讓孩子努力刻苦學習的目的。當然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有時孩子沒有那麼強的自製力,此時就需要父母的適當督導。

為什麼要讓我學小提琴?

7歲的慧慧,自從上次跟爸爸媽媽在電影院裏看了《和你在一起》之後,對小提琴特別地喜歡,一看到關於小提琴的電視節目或者聽見小提琴的琴聲,就特別地入迷。

終於到了暑假,在慧慧的央求下,爸爸給慧慧買了一把小提琴,而且還在媽媽的帶領下報了一個輔導班。

慧慧終於有了一把自己的小提琴,心中的歡喜無法用語言形容,小臉上整天帶著笑容。

學習的過程是辛苦的,剛過了一個星期,慧慧就開始打退堂鼓了,賴在家裏不肯去上課,“媽媽,我不想學了,能不能不學啊?”慧慧對媽媽說。

拉小提琴太累了,我能不學嗎?

我不喜歡畫畫,可以不學嗎?

為什麼媽媽讓我學古箏,自己卻不學呢?

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出現抵製學琴的情形:一是貪玩的時候;二是沒有任何興趣的時候;三是遇到困難不會拉或拉得不好的時候。父母要針對三種不同的情況區別對待。

如果孩子是因為貪玩而不想拉琴的話,父母要態度堅決地告訴孩子必須先拉琴再玩兒。如果孩子對學琴確實是沒有任何興趣的話,那家長也不必再加以勉強,否則隻會得不償失、事與願違。

在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產生退卻的心理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父母此時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鼓勵,為孩子樹立戰勝困難以及戰勝自己退卻心理的勇氣和信心。

“孩子,不想學就不學了。”

這是過分溺愛孩子的充分表現,把孩子充分保護在自己的臂彎下,不讓孩子受任何勞累和傷害,這樣隻會把孩子培養成經受不住任何磨難的溫室裏的花朵。

“小提琴是多麼高雅的藝術啊,為什麼不學啊?媽媽原來想學還學不上呢!”

父母永遠不要將自己年輕時沒有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對此沒有興趣或者活動本身要求很高,那孩子將極有可能產生很大的精神壓力,這樣孩子不但學不好,而且還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你怎麼那麼沒出息啊!看人家小芳多棒!”

當孩子出現畏難情緒或者彈得不順時,父母不要指責、埋怨、嘲笑甚至與其他孩子相比較,這樣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而且還比較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畏難情緒是人們麵臨困難時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而堅持不懈、勇敢自信等優秀性格,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克服困難逐漸積累和培養起來的。父母應多給孩子鼓勵和信心,幫助孩子度過他的畏懼困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