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天文地理
4歲的寧寧第一次來到海邊,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海,問道:“媽媽,為什麼海水是鹹的?”
“媽媽也不太清楚,不過自古以來,海水就是鹹的。”
“那麼,為什麼自來水的水不是鹹的呢?”
“因為叔叔阿姨造自來水用的不是海水,而是湖或河川的水,然後再用機器使它變得純淨,這樣我們才能夠使用。”
為什麼月亮一直跟著我們走呀?
3歲的小芳和媽媽在月夜下散步時,問道:“為什麼月亮一直跟著我們走呢?”
“月亮也和小朋友一樣在移動,一直在注意著小朋友乖不乖。”
“哦?是這樣的嗎?真是奇怪呀!”
“當你長大以後,學到天文學和有關天空的事物時,你就會更加清楚了。那時候,你可以反過來教媽媽了。”
為什麼我一走,月亮也走啊?
月亮有腳嗎?
這一問題也是一個經典問題。當孩子在問到這一問題時,父母萬不可不知所措,甚至搪塞、敷衍孩子或者用嚴厲的嚴詞拒絕回答孩子。其實,這一問題是向孩子解釋科學道理、鼓勵其求知欲的好時機。
“當你長大以後,學到天文學和有關天空的事物時,你就會更加清楚了。那時候,你可以反過來教媽媽了。”
正所謂“因材施教”,按照孩子智力的發展程度,配合孩子容易理解的內容來說明,這是很重要的。小芳的母親提到“天文學”等,小孩子比較難以理解的字眼,就可以省略不提。
“你還很小,即使向你說明,你也不會了解。”
有關天文學方麵的問題,實在是難以回答。要進行整體的說明,實在不容易。如果因此向孩子這樣說,具有否定性,會令孩子覺得沒希望。這是不恰當的說法。
“你能夠在幽暗的道路上走得很好,那是因為月亮一直和你一起移動,陪著你,幫你照亮的緣故。月亮很喜歡你。”
“在你走路時,月亮怕你跌倒,所以幫你照亮道路。”
這種擬人化的回答方式會讓孩子覺得很高興。尤其是對4歲左右的小孩,這麼回答是很恰當的。如果說“因為月亮很喜歡你,所以跟在你後麵幫你指引道路”,如此回答,更是增色不少。
“因為月亮離我們很遠,所以你稍微移動幾步,看起來月亮還是在相同的地方。這就像我們坐電車一樣,比較接近的房子和稻田,不斷地往後移動。可是,遠處的山卻一動不動。這些都是相同的道理。”
這種回答方式更具有科學性。按照智力的發展程度來看,這種回答方式更適合於小學四五年級的孩子。
媽媽,幫我把月亮拿下來好嗎?
晚飯後,媽媽帶著3歲的琪琪在小區附近的公園裏散步,突然琪琪指著掛在天空中圓圓的月亮對媽媽說:“媽媽,你看!月亮好漂亮啊,我要月亮,幫我把月亮拿下來,好嗎?”
由於琪琪隻有3歲,父母當然沒必要向她說明宇宙的現象,以及月亮光是太陽光反射的原因等等,即使說了她也不會明白。所以父母回答孩子的問題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接受能力有選擇性地回答。
“月亮太遠了,媽媽拿不到!”
這個回答在兩方麵都是錯誤的。一方麵,母親縱容了孩子的這種思維:認為是自己可以要月亮的;另一方麵,媽媽的能力不足,不能滿足自己的想法。
“你想要就要啊,也不看看月亮是什麼東西!”
持這種說法的父母,出發點其實是好的,但是其語氣卻又陷入了回答孩子的問題的幾個忌諱之中。
“月亮是要給大家看的,不可以拿下來。”
雖然母親說明了事實,卻無法滿足孩子在情感上的要求。這種否定性的回答,很可能會使孩子不再喜愛月亮。這種回答方式不容易培養孩子喜愛美好事物的情操。
當我們看到黑暗中明亮而美麗、綻放著銀色光輝的月亮時的確會覺得想要把它摘下來。因此,在這時候,母親要顧及孩子的感性思維來回答。
“是呀!如果能夠把月亮拿下來,真是太好了。在黑夜中的月亮看起來真是漂亮,甚至不需要電燈呢!”
這種回答方式,對於孩子的願望能夠給予某種程度的滿足。對於一些年齡小的孩子是一種安慰。
“月亮在天空中,那麼幼兒園的小明和亮亮也能夠看到。花園中的花朵也會因為看到月亮而感到高興。還是把月亮留在天上吧,大家都會覺得高興。”
這種回答方式也不錯。讓孩子明白了好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天空為什麼會有星星呢?
4歲的楠楠望著繁星點綴的美麗夜空問媽媽:“天上的星星真漂亮!可是媽媽,天空為什麼會有星星呢?”
孩子的眼睛是清澈的,他們常常會對一些大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發問。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用“這是常識”、“它就是這樣子的”之類的回答來敷衍孩子,而應該從孩子的心理入手,做出符合科學根據又對孩子的成長有益的答案。
“活著的時候,非常聰明的人,死後都會變成星星。”
死了以後,都變成星星的說法,會讓人覺得很牽強。當然,也有必要先了解孩子的發問心態再來回答。
“到了晚上,太陽公公去休息了,於是許許多多的星星就高掛在天空中,為我們照亮,這多美啊!”
如果孩子的想法是,星星那麼美麗,但是卻那麼遠拿不到而問“為什麼會有星星”時,這時可以如此回答,可以讓孩子了解到星星的獨特與美麗。因此,要對於孩子的心態作某種程度的接納,而後再給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