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科學書籍上總是提及地球是圓的。但是,不論站著、坐著或走在地上時,一點兒也沒有覺得地球是圓的,所以孩子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父母應該稍微仔細些,讓孩子一邊看書,一邊用溫和的語氣進行講解和說明。
“因為地球形成的時候,就是圓的。”
這種回答如果予以擴展,無疑是一種好的回答,但是過於籠統的回答無法讓孩子得到想要的答案。
“其實,地球是非常非常大的。站在上麵的人,即使媽媽,也不會覺得地球是圓的,更何況是你呢?例如:我們在做雪人的身體的雪球時,如果做得太小,那麼那個要放在上麵當作頭的雪球放上去,馬上就會滾下來。你看,爸爸做的雪球大,連你都可以站在上麵。地球可比爸爸的雪球大得多,所以有這麼多人坐在上麵,也不會掉下來。”
可能孩子還是無法理解。這時,可以告訴他:等你上學以後,你就會學到一些知識,那時你就會明白了。不過,你真是很不錯,還注意到這問題呢!你真是很了不起。
“因為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是由熾熱的熔化物質構成的,又由於地球的自轉,就把地球的形狀變成球形或扁球形了。”
當孩子讀過一些書,對地球有了一些感知後,可以這樣比較科學地解釋給他聽。
專家研究發現,孩子對科學的情感是天生的,但他們對科學本身的探究欲卻來自於父母、家人以及老師等成人後期的引導與培養。這份孩子對科學的情感不是靠成人灌輸,也不是靠成人手把手地教,主要靠孩子不斷的、直接的體驗。父母隻有給孩子多提供和創造機會,讓孩子多直接與科學現象接觸,獲得獨特的、挑戰性的直接經驗,才能使孩子產生探究的需要和欲望。當孩子開始發現的時候,也正是父母們把握機會,讓孩子不放棄好奇、不放棄探究的最好時機。
第二節 動物和植物
6歲的佳佳看到動物園的長頸鹿,問道:“為什麼長頸鹿的脖子那麼長呢?”
“為了吃高大樹木的葉子,所以她的脖子就逐漸變長了。”媽媽溫柔地說。
“那麼,它晚上是怎麼睡覺的呢?”佳佳非常好奇,接著問。
“我們一起來查查看吧!”媽媽接著說。
魚在那麼涼的水裏遊泳不冷嗎?不會感冒嗎?
一個初冬的早上,有個4歲的小女孩偶然看到池中遊泳的小魚,於是問道:“媽媽,小魚在那麼冷的水裏遊泳,它不冷嗎?它會不會感冒啊?”
有時候孩子會對任何在她視線裏的事物感到好奇,當然也會問一些稀奇古怪、令大人意想不到的問題,當然她也會從自己而聯想到其他事物,把自己的情感加到其他東西上。幼兒的心理特征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周圍的事物。自己覺得冷的時候,看到池中的魚,自然就會認為魚也冷。這是幼兒心理特征的顯著表現。即使不是生物,孩子們也會認為它們和自己一樣,都要早上早起、洗臉、吃飯,晚上上床睡覺。
“魚兒又不是你,當然不會冷啦!”
這種回答就沒有注意到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周圍事物的心理,而且講述方式比較粗暴。
“池裏的水應該是很冷的吧!不過,水是魚的家,因為它經常運動,所以不會覺得冷。如果你覺得冷,我們來賽跑好嗎?”
父母的這種考慮到孩子心情以及情感需要的回答方式非常巧妙、有智慧,這時候,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為什麼魚有魚鱗呢?
上午,媽媽帶著4歲的丹丹在花鳥魚蟲市場買了三條可愛的小魚。回到家後,丹丹看著在魚缸中遊來遊去的小魚,甚是歡喜,一會兒問這一會兒問那,“媽媽,小魚的身上為什麼會長魚鱗呢?”
孩子會對千千萬萬不明白的事情發問,對此年輕的父母不要懼怕也不要厭煩。記住,耐心教育即可。
“魚天生就是這樣的啊!”
父母這種想當然的回答方式會抹殺孩子探索的精神。
“這就像我們人要穿衣服一樣,魚在水中會冷,所以也要穿衣服。”
這是很靈巧的回答,把魚鱗比喻成衣服,這是孩子很容易理解的說明方式。如此一來,能夠讓孩子想一想衣服的功用,不隻是防寒、護身,進而還可以講一講,穿衣服對人類而言也是一種禮貌。
“魚在大海中遊泳時,會遇到很多的石頭,而魚鱗呢,就是用來保護魚在遊泳時不要受傷的。”
向孩子說明了魚鱗對於魚的重要性,簡單易懂,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熊貓的眼睛為什麼是黑的?
貝貝正在看熊貓的圖片,突然他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向媽媽問道:“為什麼熊貓的耳朵、眼睛和腳都是黑色的呢?”
為什麼長頸鹿的脖子那麼長呢?
為什麼大象的鼻子這麼長?
為什麼兔子的耳朵那麼長?
為什麼兔子的眼睛是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