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百聞不如一見”,有時候父母費盡心思地對孩子進行講解,也比不上讓孩子觀察實物那麼容易理解。
帶孩子到動物園,讓他看看熊貓、大象以及其他動物。這時候,孩子看到眼睛是黑色大熊貓以及用鼻子搬運食物、用鼻子吸水的大象,孩子就會很自然地了解到:“哇!原來小熊貓的眼睛像它爸爸媽媽的一樣是黑色的啊!還有大象的鼻子原來和我們的手擁有一樣的作用。”讓孩子經常看到實物,就會不斷引發孩子的好奇以及相關的問題。所以讓孩子有新的體驗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有時候,也不容易有直接接觸實物的機會。這時候,讓孩子從電視中觀察實物,也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機會。當然,在孩子問問題時,不見得碰巧就有相關的電視節目。因此,父母平時記住孩子所問的問題是非常必要的。當父母看到書中或者圖片有相關的資料時,要趕緊告訴孩子。雖然父母是事後才向孩子說明,但孩子仍然會很高興。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其問題的重視以及鼓勵,就會產生更多的好奇和不斷發問的意願。
“看就看唄,怎麼那麼多問題啊!”
孩子向父母提問時,如能感受到父母的重視和鼓勵,就會產生不斷地發問的意願。反之效果也是惡性的。父母一定要認識到:父母回答孩子問題的過程不僅僅是給孩子提供知識的過程,也是父母向孩子傳達無微不至的愛的過程。
“是呀!熊貓的爸爸、媽媽也是一樣的,她們的眼睛、耳朵和腳也都是黑色的。所以生出來的小孩也一樣。”
利用這個機會,如果可能的話,帶孩子到動物園,讓他實際地觀察一下大熊貓。這時,孩子一定會說:“真的,熊貓的耳朵、眼睛和腳都是黑色的!”
“小熊貓長得像它的爸爸媽媽啊!就像你長得像我和爸爸一樣!”
和爸爸媽媽三個人站在鏡子前,孩子會發現:“哇!我的眼睛像媽媽,嘴巴像爸爸。鼻子也很像爸爸。我長得有點像爸爸,也有點像媽媽呢!”像這樣讓孩子自己去發現答案,這是最好的。並不需要直接回答其問題,讓孩子親眼看一看實物,就可以讓他發現答案。
為什麼要給花和樹木澆水呢?
“寶寶,你去幫媽媽給陽台上的花澆些水,好嗎?”正在廚房做晚飯的媽媽對3歲的笑笑說。
“好啊,媽媽,不過為什麼要給花和樹木澆水呢?”
為什麼要給花草上肥料呢?
為什麼要給花除蟲打藥呢?
父母在做家務時,可以讓孩子幫忙,鍛煉孩子日常生活的動手能力,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很好的體驗。當然,在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的過程中他會發現一些問題並向父母詢問,父母要積極地給予回答,並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不澆水它們就死了!”
這種回答籠統而又刻板,孩子對於這類回答不會有什麼興趣。
“花和樹木要經常吸水,這樣才能夠長大,就像你要吃飯一樣。但是,給花和樹木澆水時要掌握澆水的量,如果澆太多水也是不行的,會把它們淹著了。這就像人一樣,吃太多會拉肚子。其實,花和樹木不僅需要水,也需要太陽光的照射。”
也可以趁著這機會,向孩子說明有些植物需要很多水,有些植物不需要太多水。還有,開花以後就會結果等等自然現象。這時可以帶孩子到公園去,一邊看植物,一邊進行說明。借此機會豐富孩子的植物知識,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孩子會喜歡上自然科學。
為什麼到了冬天花會枯萎呢?
4歲的容容看到庭院中夏天盛開但現在已經枯萎的花時,問道:“為什麼到了冬天時,花會枯萎呢?”
為什麼到了秋天樹木就落葉子了呢?
為什麼冬天的花草樹木都光禿禿的呢?
一年四季輪轉變換,大自然的生物尤其是植物也會生老病死,對此孩子的腦海中會存有種種的為什麼,其實這也是一個向他們解釋四季變更既而解釋時間意義的好機會。
“大自然本來就是這樣安排的!”
孩子多觀察、勤動腦,才會發現問題,父母應多鼓勵孩子對大自然的探究,並盡量幫助孩子解決他對大自然的疑問,切不可打擊孩子發現問題的積極性!
“因為花不喜歡寒冷,所以就枯萎了。不過,也有些花是寒冬中開放的,例如梅花。”
這種回答很平實,舉例說明也很恰當。
“如果所有的花都不在寒冬中開放,你不會覺得很寂寞嗎?所以大自然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花,而讓人經常看到花開。”
如果再稍微仔細地說明花和季節,這樣會更好。
“天氣寒冷時,我們都會想要躲在家裏,行動也比較不靈活。花也是一樣喜歡溫暖,所以當天氣變得暖和到了春天和夏天時,各種花卉都會一一盛開。”
這時,可以告訴孩子,春天開了哪些花。父母可以一邊翻開植物圖畫,一邊說明,例如:蒲公英、鬱金香等,是春天的花。到了夏天時,向日葵和牽牛花會盛開。到了秋天,菊花會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