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學習(3)(1 / 3)

即使幼小的孩童所問的問題,也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回答出來的。尤其是關於科學方麵的問題,有時候真的是會令父母感到頭痛。其實,上述那種情形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發生。結果這位媽媽的回答方式,使得孩子更加混亂,而且更加不解。媽媽也不是電腦專家,不了解電腦。在這種情況下,要簡單地說明電腦,實在不容易。

“你現在還小,不需要知道那麼多。”

如此封殺孩子的問題,是很不恰當的做法。

“這個事情確實讓人頭疼,媽媽不知道,要查書。”

當孩子聽到母親這樣說時,很可能會對母親失去信任感,甚至會因為無法馬上得到答案,而產生一些不滿,因此喪失問問題的意願。再者,父母不應在孩子麵前表現出“科學是件讓人頭疼的事情”的情緒,這樣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應培養孩子對於身邊的事物經常問“為什麼”的科學探討的眼光和態度,並與孩子一起學習,不斷地吸收各方麵的知識。

“媽媽不太了解,等媽媽查查書,然後再告訴你。”

如果認為要用其他的方法來說明,可以如上告訴孩子,不過,有時候,“查查書”的說法是逃避孩子的困難問題的借口。但是,最好是按照與孩子的約定,盡快地給予答複。如果在書或圖畫上,看到可以回答孩子的資料時,要和孩子一起閱讀,然後再作說明。如果是從百科書中得到的知識,就必須要依照孩子所能夠理解的程度,詳細地解釋並說明。

汽車為什麼能跑呢?

誠誠看到大街上跑著的汽車,問爸爸:“汽車為什麼能跑呢?”

孩子的每一個“為什麼”都是對事物緣由的想像,不管用什麼辦法,當麵對孩子的各種提問時,父母都要盡可能地給予回答。

汽車沒有腿,怎麼走得比人還快?

“因為汽車有輪子,有輪子當然就可以跑了。”

這種解釋太膚淺,沒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也沒有闡明科學原理。可能孩子還會接著問,作為父母千萬不要敷衍了事。

“汽車肚子裏有一個發動機,發動機最喜歡吃汽油,吃完汽油以後它就開始工作了,它會告訴車輪子轉動,車輪子一轉動汽車就跑起來了。”

這樣的回答比較符合認知程度稍強一些的寶寶。用寶寶的語言把複雜的科學道理講解給寶寶,盡管寶寶不知道什麼是發動機,但通過這樣的解釋,寶寶基本能理解汽車工作的原理和程序,這樣的解釋比較符合科學精神——嚴謹、真實。這樣回答不但滿足了寶寶的好奇心,同時也留下了寶寶可以繼續探索的空間。隨著他學習能力的提高,他會主動去尋找關於“發動機”的信息。

“汽車要吃東西,吃完東西汽車有力氣,車輪子轉得動,汽車就可以跑了。”

這樣的回答最符合絕大多數孩子的認知水平,也是孩子最可以接受的一種方式,因為您用孩子的語言解答了他的疑問。在您的回答裏,您還能用最簡略的語句表明了汽車工作的過程。但要提醒您,在引導孩子進行科學學習時,首先要注意盡可能使用科學用語,回答應該更合理一些,讓孩子對一些科學概念一步到位。

紙是怎麼做成的?

6歲的周周一邊用硬紙板做小製作,一邊問道:“紙是怎麼做成的?”

“是用樹木做成的。”媽媽答道。

“樹木可以被壓成這麼薄嗎?”周周更加好奇了。

“樹木先被弄成糨糊狀,然後再用機器壓成現在薄薄的樣子。”

“哦?”

紙是塑料嗎?

老師說紙是木頭做的,是真的嗎?

孩子出生後,紙是他身邊最容易被注意到的事物。三四歲的幼兒大概不會問這樣的問題。這是充滿了好奇心,智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六歲小孩子所問的問題。這時,可以一邊讓孩子看有關於製紙的圖解或相關書籍,一邊做科學性的說明。

“小紙是用大紙裁開的,大紙是工廠裏生產出來的呀!”

這種回答看似入情入理,其實也是父母回避、推托孩子問題的表現。這種回答仍然會讓孩子不明所以。

“紙是由樹木做成的,通常在北方有較多的樹木。把樹木砍下來以後,切割成小塊。然後,泡在水中,使其變成有如黏土一樣的木漿。接著,再用機器壓成薄薄的紙。”

如此說明製紙的過程,接著再告訴孩子:我們的書和用來折紙的紙,都是這樣做成的。除此以外,紙還能夠做成什麼東西呢?提醒孩子注意紙的用途,也可告訴孩子關於紙的由來的一些知識:“很早以前的人不知道做紙的方法,所以他們把圖或文字刻在石頭上,或是刻在樹木上。現在薄薄的一本書,在古時候有好幾斤重,那時候,無論看書還是寫字都非常不方便。直到有紙了以後才變得方便了。”如此告訴孩子,孩子會感覺到紙的可貴,因而節約用紙!

媽媽,世界上有鬼神嗎?

一天晚上,曉曉一副很害怕的樣子問媽媽:“媽媽,世界上有鬼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