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呀!世界上是沒有鬼神的。”媽媽說道。
“如果有鬼神怎麼辦呢?”曉曉繼續問。
媽媽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了,隻有含糊地說:“沒有鬼神的,有的話,那楊利偉叔叔又怎能到宇宙了呢?”然後引開女兒的這個話題。
媽媽,我怕鬼怎麼辦?
媽媽,世界上有鬼嗎?
媽媽,鬼在哪裏?
通常5歲前的孩子分不清幻想和現實,父母需要慢慢幫助孩子區分,同時鼓勵孩子通過繪畫、遊戲,宣泄恐懼情緒。比如,可以告訴孩子有些鬼故事是因為以前的人不了解某些自然現象而誤傳的,同時帶孩子觀察自然現象,簡單解釋這些現象,告訴孩子人類不認識這些自然現象之前是如何畏懼的,以及一些與之相關的傳說和故事。
3歲的小孩對於幻想的事物一般不會感到害怕。可是,如果印象過分強烈,讓他感到害怕,就必須要小心了。因為三四歲的小孩無法區別想像和現實中的事物,因此,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不要有強烈的幻想式的說法,要能夠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這是很重要的。
孩子在發問的同時,也向大人展露了其智力的發展程度和強烈的好奇心,這時候必須要把握時機給予回答,就像沙子吸水一樣,可以讓孩子把這些知識全都記到腦海中。如果不用心回答,可能以後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因為孩子的心非常敏感。因此,回答時要很小心,不可對他們造成傷害。
“我說沒有就沒有!”
這種回答並不能顯示父母的權威,相反,不但不會消除孩子的恐懼,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態度粗暴,不可溝通。
“在這世界上沒有鬼。電視上的鬼隻是在演故事,就像漫畫中的小叮當一樣,事實上,並沒有這東西。”
5歲的孩子說到鬼並不害怕,可是在電視上看到鬼,卻會感到害怕,因此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位母親很巧妙地以漫畫中的主人翁為例,消除其恐懼心理。
當今,很多父母在教育和培養孩子對自然的好奇和興趣時,並不是把孩子帶入神奇的自然以及多彩的生活中,而是采取把大門一關,對孩子進行封閉式教育和知識的灌輸,致使孩子的大腦成為了一個知識的容器,孩子缺少真正地參與和對生活的體驗,更缺少對事物的感悟。在這種注重“灌輸”而非“開發”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原本對事物的興趣也被搞得索然無味了。因此孩子的知識麵與目光並沒有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樣越來越寬廣,反而越來越窄,先天的好奇心與求知探索欲也慢慢地被扼殺殆盡。
天才產生於興趣。愛迪生、愛因斯坦、畢加索、莫紮特……這些聞名於全世界的天才,其廢寢忘食不斷鑽研的動力,歸根到底都來自於對其所從事事業的無盡興趣與熱愛。而這種興趣都是從幼年時就深深植根於他們心中的,再加上後天成人的正確引導與培養,才使他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和最後的成功。
父母在教育和培養孩子時要謹記:不要一味地給孩子灌輸知識,要注重孩子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孩子智力的起點,是孩子成功的關鍵。
第四節 時間
一天,5歲的樂樂非常認真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想把這個星期六留著,將來玩。”
媽媽看著一臉嚴肅的樂樂,趕緊俯下身來溫柔地說:“星期六是留不住的,不管你怎麼過,它都是要過去的。”
聽到媽媽的回答,樂樂好奇地睜大了眼睛,他沒有聽懂,又似乎有些懂,但非常非常的不甘心,問道:“媽媽,蘋果可以留起來,玩具也可以留起來,甚至爸爸的故事也可以留起來以後再講,那為什麼星期六不可以留起來呢?”
媽媽感覺到樂樂已經長大了,必須向他解釋什麼是時間了!
為什麼時鍾的指針一長一短?
5歲的男孩看到牆上的時鍾,問道:“為什麼時鍾的針一長一短?”
為什麼鍾表的針一根長一根短啊?
為什麼(鍾表上的針)一個走得快一個走得慢啊?
時間的確是孩子腦海中一個不太容易琢磨透的問題,因為它比較抽象。但是孩子對於時間的認識往往是從具體的事物開始的,父母要把握住這種機會。
“時針走得慢,當然短了,分針快所以是長的。”
這種回答其實不叫做回答,而且這種回答邏輯混亂,孩子對於這樣的回答是不會滿意的。
“如果兩根針的長度一樣,就不容易看,會很容易弄錯。短針告訴我們現在幾點鍾,長針則告訴我們幾分鍾。”
這種說法似乎並不很合適,還可以更加簡單易懂地加以說明。
“如果短針在3,長針在12的時候,這就是3點鍾。”
如果有玩具時鍾,可以實際操作,讓孩子一邊看一邊向他說明。讓孩子看12點鍾、3點鍾,以及晚飯時間等等,這些和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刻。一邊讓孩子看一邊加以說明,有助於孩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