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學習(3)(3 / 3)

為什麼二月隻有28天呢?

“為什麼2月隻有28天呢?”小采一邊翻著日曆一邊問爸爸。

這時,爸爸實在不知道怎麼回答,因而感到十分頭痛。

為什麼1月比2月多3天啊?

為什麼一年裏有的月長有的月短啊?

日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大部分的小孩都不會發生任何疑問。但這個小女孩竟然會注意到這個問題,爸爸媽媽應該對孩子充滿了這樣的好奇心而感到自豪。

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但有好奇心並不代表孩子會思考問題,隻有當孩子對好奇的事物或現象提出問題的時候,真正的思考才開始。

“日曆又不是我弄的,我哪知道!”

這種拒絕回答孩子問題的方法其實也很常見,但是,必須指出,這種回答方式讓孩子覺得父母態度粗暴的同時,還會對父母的崇拜和信任感大為降低。

“也許是古人認為,2月比較冷,想要趕快到春天,所以2月隻有28天。”

如果提出問題的是個5歲的小女孩,如此回答即可。像這麼小的孩子,即使多作說明,也無法理解。但如果提出問題的是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則可以和他一起看日曆,並加以說明。

媽媽,這是明天嗎?

5歲的霏霏一大清早跑到廚房問媽媽:“媽媽,這是明天嗎?”

聽到女兒的問話,媽媽真是忍俊不禁。

“不,親愛的寶貝兒,現在是今天,今天是星期五。”媽媽回答。

“沒關係,媽媽!”霏霏說:“我們老師說明天我可以穿我那件粉色的新衣服。”

媽媽,今天是什麼?

媽媽,明天是什麼?

對於大人們嘴裏常說的昨天、今天、明天,孩子們雖然已經覺得很熟悉,他們記住了,卻常常用錯。

孩子到了四五歲已經可以逐步理解時間、認識鍾表了。雖然他對常聽到的昨天、下周、上個月還搞不清楚,但他們知道生活裏有一種神秘的東西,每天陪伴著他,甚至有時還左右著他的生活。在他們對此最感興趣的時候,就是教會他們認識“時間”這個神秘家夥的時候了!

“今天就是今天,明天就是明天。明天就是今天的明天……”

恐怕作出這種回答的父母自己也被時間給搞迷糊了,更不可能讓孩子清楚地感知到“今天”、“明天”的差異了。

“不,親愛的寶貝兒,現在是今天,今天是星期五。”

這種回答就比較好,因為他引入了“現在”、“星期五”這些比較容易感知的時間概念。時間本來就是前後比較的東西,因此,用時間來說明時間是一個方法,但是不要陷入邏輯自我混亂的境地。對此,實踐與生活中的具體感知可能是較好的解答方式。你不妨準備在家裏掛一個大大的日曆,告訴孩子,每一個數字代表著一天,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在日曆上把當天畫下,告訴他從早上太陽升起,到晚上夜深人靜,“今天”即將過去了,等我們一覺醒來,天亮了也就到下一個數字了,那就將是“明天”了。通過這樣的方法,孩子可以對過去、現在和未來有一個清晰的感受。

幼兒對於時間的概念在學齡前並不清晰。尤其是對於四五歲的孩子,他們正處在具體、形象化思維的年齡,他們很難理解“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專家經過試驗得出,孩子從四五歲期間開始,通過看、不斷談論和生活中的運用是讓孩子理解時間的最好的辦法。父母可以通過以下這些方法教孩子認識“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

一、在家裏準備一個日曆,以便於在平時的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還可以用彩色筆在日曆上寫好對未來的規劃以及標記重要的節日,幫助孩子加強對時間的印象。例如:這個星期天去動物園,下個星期六去姥姥家,或者用符號標注孩子的生日,告訴孩子到了那一天就可以吃生日蛋糕了。經常在日曆上畫一些記號,日子長了,孩子就懂得這些日期的規律,也明白了什麼樣的日子應該做什麼。

二、每天晚上上床之前,和孩子聊聊這一天都做了什麼,然後讓孩子回憶一下昨天的活動,再一起為明天做個計劃。這樣有助於孩子理解時間的先後。

三、用圖表的形式給孩子製定一個日程表,例如,畫一個小鍾表,指針指向7點,然後在旁邊畫上小朋友穿衣起床的畫麵,以這樣方式告訴孩子早上7點起床等等,這樣可以讓孩子清楚地知道每天固定的時間裏會發生什麼,容易加快孩子了解時間的速度。

四、帶孩子外出或者長途旅行的時候,把時間和地點聯係起來,有助於孩子認識時間。例如:走10分鍾我們就能到京客隆超市、坐一個小時的公交汽車我們就能到爺爺家了等等。

五、常把兩件事情聯係起來進行比較,讓孩子理解不同的事情花費的時間是不同的。

當然父母在培養孩子認識時間的同時,也應以身作則,遵守時間,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