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社會現狀
今天是周六,也恰巧是思玉5歲的生日,爸爸媽媽計劃帶思玉到遊樂園玩耍。
剛買完票進了遊樂園,爸爸的手機就響了起來。原來爸爸老板的一個客戶從外地來到這裏,而此時老板卻出差到了外地,所以想要爸爸去接待一下。
思玉非常不情願地看著爸爸,哀求道:“爸爸,票都買好了,不要去了吧?”
爸爸看著思玉笑了笑,說:“寶貝,爸爸要去接待客戶,今天不能陪你了,改天爸爸再陪你玩兒,好嗎?”
“可是今天是我的生日啊!而且今天是周六啊!為什麼爸爸總是加班呢?”思玉不滿地說道。
為什麼爸爸要到公司上班呢?
早上,當爸爸要到公司上班的時候,4歲的蓮蓮問道:“為什麼爸爸要到公司去上班呢?”
這時,媽媽說:“爸爸去公司上班,領了工資,才能夠買好東西和漂亮的衣服給你啊。”
“那麼,爸爸還是去公司上班比較好。”
“所以不去上班,爸爸就沒有錢給你買好東西了。”媽媽繼續說道。
媽媽可以不去上班嗎?
為什麼媽媽要去工作,在家陪我玩兒不好嗎?
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當他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去上班,而不能一直和自己一起玩耍時,會產生一些失落感,進而會有一些問題提出,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大人們每天都要出去工作。
“爸爸去公司上班,領了工資,才能夠買好東西和漂亮的衣服給你啊。”
“爸爸不上班,你吃什麼穿什麼啊!”
這種回答方式僅僅著重於工作是為了經濟上的理由,因此非常不充分。其實爸爸去上班不僅是為了領工資,因為工作還具有生存的意義。但是,作為家庭主婦的媽媽大都會采用這種回答方式。因為這些媽媽下意識地認為,“爸爸就是每個月拿薪水回來的人”。如果母親是以這種方式來回答,那麼就需要稍微反省一下這樣回答是否合適。
“爸爸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他喜歡到公司去上班。”
這種回答方式可以培養孩子自小就有勞動的欲望。另外,還要說明工作具有社會意義和價值。像父親上班是為了領工資,才可以買東西和衣服,這種家庭的經濟理由最好放在最後說。
我們家非常貧窮嗎?
5歲的齊齊在和媽媽一起逛街時,看到了他喜歡吃的糖果,非常想要,於是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巧克力糖。”
“我哪有錢買巧克力糖啊!”媽媽說。
“媽媽為什麼沒有錢呢?我們家非常窮嗎?媽媽為什麼不多弄些錢呢?”齊齊繼續問道。
“笨蛋,你怎麼那麼多問題啊!”媽媽有些生氣地說。
媽媽每月掙多少錢?
爸爸為什麼不多弄些錢?
一些父母一聽到孩子說“窮”,就好像受到了很大的侮辱似的,情緒也會隨之變化。而事實上,孩子說或者問“我們家很窮”時,隻是一個普通的問題,並不是想要人泄氣。父母也不要因為孩子的問題而小題大做,大發脾氣。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最好不要使用“笨蛋”、“傻瓜”等這種字眼,因為父母在使用這些詞彙時,孩子很容易記住,並很快會學以致用——用在小夥伴或者朋友身上,所以平時父母要特別留意。
“是的,我們家很窮,所以媽媽不能給你買東西了。”
“誰說我們窮了,我們一點也不窮啊!”
無論家境如何,對於孩子提出的“窮”以及“富”的問題的回答都應是否定的。美國兒童財經教育專家威裏爾德·斯塔華斯基指出:“即使家產豐厚,父母也不必讓孩子以為他可以想要什麼就要什麼,或者到左鄰右舍去吹噓。”如果家庭資金比較緊張,父母也不能讓孩子過於擔心。為了滿足孩子對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奇,父母可以先告訴孩子:我們屬於中等家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然後再總結一下:我們有足夠的錢買食物、衣服和許多我們需要的東西。還可以提醒孩子,金錢世界裏,有好人也有壞人,讓孩子知道有錢人並非就比窮人好。
“爸爸每月掙4000塊錢,媽媽每月掙3000塊錢。”
對待“每月掙多少錢”這個問題,絕對誠實地回答孩子並非上策。如果您的孩子不到12歲,您的回答最好不要提到具體數目。因為不管您每個月掙多少錢,與孩子口袋裏的錢相比較來說都是天文數字,他難免會以為你富得嚇人。如果孩子不到6歲,隻要告訴他您每月的工資足夠養活他,並能滿足他許多需求就可以了。如果孩子超過8歲,其想知道的東西可能更多一些,您可以給他比較不同的工作,讓他對不同工作所掙錢的多少有個大體的認識和了解。
“隻要是必要的東西,媽媽都會幫你買。可是,我們沒有閑錢去買那些奢侈品,或是不需要的東西。”
“你可以買其他的東西,因為在這之前,我們已經買過巧克力糖了,而且你也吃了很多,吃太多甜食,對身體不好,還容易長蛀牙。”
如此溫柔地說明,孩子比較能夠接受。
“孩子,你告訴爸爸從哪兒弄錢呢?”
當孩子要求爸爸媽媽買東西而遭到拒絕時,常常會提出“為什麼不多弄些錢”這個問題。美國國家財政教育中心執行副總裁保羅·裏查德建議父母反問孩子:從哪兒弄?這個回答聽起來可能會讓一些父母大吃一驚。幼兒畢竟不知道錢到底是從哪兒來的,所以,父母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向孩子解釋錢是怎麼來的以及存錢是怎麼回事。對5歲以下的孩子,回答時以簡單為好,例如:爸爸媽媽工作掙了工資,我們再把錢存進銀行。對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把問題引到存錢的重要性上,告訴孩子存錢是為現在以及將來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