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自然(1)(3 / 3)

可豆豆沒有想到的是,緊接著迎來的卻是爸爸重重的一巴掌和嚴厲的訓斥聲:“誰讓你摸爺爺的頭的?”

豆豆強忍著不讓眼淚掉下來,問:“為什麼爺爺可以摸我的頭,我卻不能摸爺爺的頭呢?”

孩子是善於模仿的,他們常常用自己所理解的行為方式和別人發生接觸,他們認為既然一些事情大人能做,那自己也應該能做。就像案例中爺爺撫摸自己的頭表示爺爺對自己的愛和關懷,那我摸爺爺的頭也是愛啊!為什麼就不行呢?為什麼會遭到爸爸的訓斥呢?麵對大人的行為和舉止,孩子有時候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是好。

作為父母,對於孩子的錯誤應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並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其中的原因,使孩子真正理解其中的緣由,養成自覺遵守大家約定俗成的事情的好作風。

“你個小屁孩就敢摸爺爺的頭,是不是想挨打啊!”

“你也太猖狂了,竟然敢摸爺爺的頭,看我不打你!”

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既然爺爺以及其他人都能摸我的頭,那我也理所當然地可以摸別人的頭!孩子並不明白作為晚輩的他是不能隨便摸爺爺的頭的道理。父母對於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不能無情地打擊,必須對孩子進行諄諄地教導,使之明白在傳統禮儀上晚輩與長輩之間具有一定的平等。

“頭是人身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非常受人們的重視。爺爺是長輩,摸你的頭是表示對你的疼愛。而你呢,是晚輩,隨便摸長輩的頭就變成戲弄和不尊重長輩了,這是禁忌,是不能隨便做的!”

父母應給孩子講道理,使之明白老人是家裏的長輩,而老人的頭更是智慧的象征,是一個家庭至高無上的尊嚴,而作為晚輩是不能隨便摸長輩的頭的,這是禁忌,也是傳統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部分。

為什麼客人在的時候不能吃飯呢?

媽媽在廚房裏忙活了半天,做了很多可口的飯菜,正準備端出來準備吃飯時,門鈴響了。

5歲的陽陽開門一看,原來是經常來找爸爸的李叔叔。爸爸和李叔叔在客廳裏談事情,媽媽看有客人來,也停止了將菜端出來準備吃飯的舉動。

李叔叔走後,全家人才開始吃飯。吃飯時,陽陽抑製不住內心的好奇,問爸爸:“爸爸,你不是經常跟我說熱情好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

“是啊!”爸爸回答道。

“那為什麼今天叔叔在的時候不邀請他一起吃飯呢?”

為什麼要等他走了之後才吃飯啊?

我們為什麼不能和叔叔一起吃飯啊?

孩子經常會對父母的一些行為感到不可思議,就像上述事例一樣,父母平時教育孩子對待客人要熱情,但是父母卻在客人在的時候不吃飯,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能使之信服的答案,孩子心中極有可能產生:雖然爸爸媽媽平時那樣教育我,但是他們自己卻做不到。此後孩子對於父母頭頭是道的道理和說教可能產生抵製或者雖表麵接受但內心卻鄙視的心理。

“媽媽花了那麼多工夫給你和爸爸做了好吃的,都讓客人吃了怎麼辦?”

“你怎麼會有留他吃飯的想法呢?萬一他有病傳染給咱們怎麼辦?”

爸爸媽媽不是經常教育我熱情好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今天是怎麼啦?為什麼反差那麼大呢?……父母的反複無常的行為以及教育方式不但會引起孩子的疑惑,而且如果孩子長期在這種變化無常的教育方式下生活和成長,也會導致性格的扭曲。

“孩子,你想想,如果我們說要吃飯了,客人是不是就不好意思繼續在我們家跟你爸爸談事情了?這不是在趕客人走嗎?你說對嗎?”

無論麵對孩子的什麼問題,父母都應心平氣和地給孩子進行講解,使之明白父母之所以這樣做的道理,並在理解父母行為的同時,積極效仿父母的良好品德和行為。

“寶寶,中國有一些不成文的規矩,例如當著客人的麵說要吃飯,其實就是下逐客令,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但是這和爸爸媽媽平時教育你的熱情好客是不衝突的。”

這種說法解釋了父母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又對孩子進行了社會習俗的教育,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媽媽明明不喜歡阿姨的衣服為什麼還說它漂亮呢?

對門趙阿姨新買了一件大衣,她穿著新衣服興衝衝來到勤勤家,向媽媽展示:“敏姐,你看我今天新買的大衣,漂亮嗎?”

勤勤覺得樣式和顏色都不好看,而且跟媽媽平時穿的衣服的風格一點兒也不符合,媽媽肯定不喜歡。

但是出乎勤勤意料的是媽媽不但對趙阿姨的衣服大加讚美了一番,而且還說自己回頭也買一件。

趙阿姨走後,勤勤不解地問媽媽:“媽媽,那件衣服那麼難看,而且你平時不是最討厭那種樣式的衣服嗎?怎麼還說衣服漂亮呢?”

媽媽為什麼說謊呢?

我為什麼不能說實話?

媽媽不是教我說誠實才是好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