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告訴孩子與人交往要以誠相交,要讓別人喜歡自己,就要讓別人完全理解自己。但是另一方麵,家長也應該教會孩子善於保護自己。例如撒謊,父母就可以向孩子這樣解釋:撒謊分兩種,一種是惡意的謊言,是指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惜損害他人利益而編造的謊言;另一種是善意的謊言,也叫白謊,它對於建立好的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有一定幫助,是一種社交技能的體現。
“大人的事情你小孩子不要管那麼多!”
父母不要因為孩子戳破了自己的謊言就惱羞成怒,用訓斥來回避自己說謊的事實,這會引起孩子產生媽媽是不誠實的想法,從而破壞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尊嚴和威信。
“你好好學你的習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要管!”
越來越多的父母隻重視孩子的學習而忽視孩子其他品德和人格方麵的培養,這是非常錯誤的,隻有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孩子將來才可能有所成就。
“媽媽是不喜歡那個衣服,但是我不能當著她的麵說啊!”
父母在孩子麵前最忌諱的是言行和舉止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做法。這樣不僅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和權威大跌,也會讓孩子學會虛偽和撒謊。
“寶寶,每個人對漂亮都有自己的標準和看法,媽媽是因為自己不適合穿才不喜歡那個樣式的衣服,但是趙阿姨的身材很適合啊,穿上也很漂亮啊!當然你要是覺得不好看,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但是不能因此而傷害別人。”
告訴孩子每個人的審美觀點都是不一樣的,所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就是這個意思。自己可以不喜歡某種東西,但是不能因為自己不喜歡就說別人喜歡的東西不好,否則會讓別人不高興或是傷心。
“阿姨非常喜歡那件衣服,想買那件衣服已經很久了,現在終於買了,如果媽媽說不好看,阿姨會傷心的!再說啦,隻要阿姨喜歡,穿上那件衣服也覺得自己漂亮、有自信,也很好啊!”
告訴孩子有時候為了不傷害別人而適當地說一些善意的謊話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別人剛轉身離開,就說衣服不好看,這麼做就變成了虛偽。
任何社交禁忌和社會習慣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曆史原因,並且大多數社會禁忌和社會習慣都帶著厚重的曆史印記。孩子們了解以及學習社交禁忌與社會習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他們學習曆史的一個重要過程。不但如此,日常生活中了解並遵守社交禁忌和社會習慣,還是尊重別人的具體表現。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不厭其煩地對孩子進行社交禁忌和社會習慣的教育,例如:什麼場合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什麼樣的場所說什麼樣的語言,麵對什麼樣的人應使用什麼樣的言語和舉止等等,讓孩子真正成為一個有風度、有修養、受大家歡迎的人。
第三節 安全問題
下班回家的媽媽打開家門後,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狼藉,而自己剛4歲的寶貝兒子強強則一動不動地躺在地板上。
媽媽急忙去抱強強,不住地搖晃強強的身體,哭著呼喚自己的寶貝:“寶寶,是媽媽,你快醒醒啊!”
在媽媽的搖晃下,隻見強強慢慢睜開了眼睛,看到媽媽後,放聲大哭起來,“媽媽,你終於回來了!嗚嗚……”
媽媽緊緊抱著強強,淚水也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兒子,快告訴媽媽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下午我在家看電視的時候,突然門鈴響了,我還以為是爸爸媽媽回來了,就急忙去開門,結果門口站著一個陌生的叔叔,他說是爸爸的同事,是爸爸讓他回來拿東西,還給我帶來了一些禮物,所以我就讓他進來啦。他給我一杯飲料,我喝了之後就什麼也不知道啦!”
為什麼會有小偷呢?
5歲的偉偉在和媽媽一起看電視時,看到了電視中小偷偷東西並和人打鬥的情景,非常害怕,於是問道:“媽媽,為什麼會有小偷?”
“因為有一些人在小時候,沒有鍛煉耐性。長大後,沒錢花的時候卻又想要花錢,於是就去偷了。”
“小偷真是個大壞蛋,偷了別人的東西,別人多著急啊!”
“是呀!所以你不要變成那種人,再怎麼也要學習忍耐。”媽媽說。
那些人為什麼總是偷別人東西呢?
為什麼會有壞蛋呢?
有時候,孩子在電視裏或者大街上看到一些可怕的場麵時,就會感到不安,甚至產生恐懼。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恐懼或者疑問時,不要置之不理,要根據當時的情景,靈巧地給予孩子教導,解除孩子心中的不安,使之更好地保護自己。
“因為有一些人在小時候,沒有鍛煉耐性。長大後,沒錢花的時候卻又想要花錢,於是就去偷了。”
當然,這樣回答並不是不好,但是像小偷那種人,即使有時候有錢他還是會去偷的。
“媽媽怎麼知道那些人為什麼要去偷別人的東西啊!”
無可否認的是父母也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但是父母不能因此就打擊孩子發問的積極性,使孩子對提問產生恐懼。
“那種人好吃懶做、心腸很壞,而且非常自私,所有人都不希望有那樣的人存在。”
父母應從小嚴格教育孩子,告誡、監督孩子不要養成“偷雞摸狗”的壞習慣,多給孩子講解一些社會敗類對人類的危害以及人們對他們的憎惡,最後,告訴孩子看見小偷正確的處理方法,避免孩子受到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