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去,外公外婆會想咱們的!”
“雖然爺爺奶奶不和咱們住在一起,但他們最關心的還是爸爸媽媽和你,我們還是最親的一家人。寶寶說咱們是不是應該經常去看他們,多關心他們啊?”
父母常帶孩子看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鼓勵他們與長輩多溝通,讓他們真正體會“回家”的幸福感覺,仔細體味老人關心的言語以及行動,記住老人為他們做的可口的飯菜、買的漂亮新衣,讓孩子從中體會到溫情和關懷。同時也教孩子學會關心和體貼別人,回報給予自己愛的老人。父母常帶孩子回家看他們的爺爺奶奶,自己年老時,才能常有子女帶著他們的孩子來看望自己。
“寶寶,外公外婆已經習慣了現在的家,到了新的地方他們會不習慣的。但是不管外公外婆住在哪裏,我們都應該孝順他們,經常去看他們啊!”
告訴孩子,老人住在哪裏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要繼承尊重老人、孝順老人的傳統美德,讓老人無憂無慮地享受天倫之樂。
為什麼要讓著小弟弟呀?
一天,姑姑帶著兒子剛剛來到3歲的莉莉家做客。
媽媽以為莉莉有了小夥伴和她玩耍一定很高興,但是事實卻正好相反,莉莉不但不歡迎剛剛,還緊緊地管著自己的東西,就連平時一點都不喜歡的玩具也不讓剛剛碰一下。
媽媽看到這種情景,對莉莉說:“莉莉乖,把玩具給小弟弟玩兒,好嗎?你要讓著弟弟啊!”
“我就不要給他玩兒,為什麼要讓著小弟弟啊?”莉莉不滿地說。
他比我大,為什麼還要我讓著他呢?
為什麼要讓客人先吃?
現在很多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他們獨自享有父母的愛、可口的美食、各種各樣的玩具等等。生活在獨享環境中的孩子,比較容易養成自私、任性、霸道、專橫等扭曲的性格。因此家長的溺愛和過度關注往往造成孩子缺乏獨立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不知如何去關注、幫助和愛護周圍的夥伴。
作為家長要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否則等到問題擴展到很嚴重的程度時再後悔莫及也無濟於事啦!
“你是姐姐,當然要讓著小弟弟了。”
父母的強硬態度並不能改變孩子的行為和舉止,而且孩子也不可能從根本上理解和懂得謙讓和照顧弱小者的美德。
“小弟弟是客人,你就應該讓著啊!”
父母這樣教育孩子,他們會認為客人是來爭奪他們東西和父母的愛的可惡的家夥,這樣隻會增加孩子對客人的厭煩和討厭。
“這個先給小弟弟,回頭媽媽再給你買更好的。”
父母這樣教育孩子,看似是對孩子進行關愛和安撫,但結果卻可能導致孩子向偽善、自私等不好的方向發展。
“寶寶,想想看,你到小輝哥哥家的時候,哥哥是不是把玩具都拿給你玩兒,什麼事情都讓著你呢?弟弟比你年齡小,你是大姐姐應該向小輝哥哥學習多照顧弟弟,有了好東西呢,也應該跟弟弟分享啊!”
“孩子,如果我們到哥哥家做客的時候,他不給你玩兒玩具,還把最好的東西留給自己,你難過嗎?所以呀,我們要想別人對自己好,不讓別人說自己沒禮貌,就應該好好對待他們!”
父母用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例子教育孩子,隻有對那些比自己弱小的、比自己更需要的人,才可以謙讓,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謙讓的精神。
“你是小主人,你來招待客人吧!”
父母不要強迫孩子把自己喜愛的玩具給別人。孩子與小弟弟的衝突是由成人的“偏心”引起的,與其責怪孩子不如換一個“公平”的標準來鼓勵孩子交往,譬如:引導孩子招待客人,這樣既強調了孩子的主導地位,讓他(她)產生責任感,又照顧到了客人。
“寶寶,還記得媽媽給你講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嗎?當大家吃東西的時候,小孔融是怎麼做的呢?寶寶是不是也應該向孔融學習呢?”
經常給孩子講謙讓的故事,用故事啟發孩子,使孩子懂得謙讓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風範,用正確的人生觀對孩子加以引導。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庭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孩子尊老愛幼方麵,父母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父母應從小教育孩子尊老愛幼,那不僅能促進家庭的和睦、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愛,還能陶冶孩子高尚的情感。有無尊老愛幼的習慣,實質是一個人能否尊敬他人、關心他人、愛護他人的大問題。當然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也要講究一定的方法。除采用平時的言辭教育外,父母還應為孩子多創造與老人接觸、關愛老人以及幼兒的機會,使尊老愛幼體現到具體的生活言行上。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尊老愛幼的教育時,首先要以身作則,作孩子的楷模和良好榜樣。父母如何對待長輩,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言行表現。作為父母,要首先對自己的行為做一番反省,嚴格要求,隻有自己首先做到了尊敬老人、關心老人、孝敬老人,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孩子耳濡目染,才會逐步養成尊老愛幼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