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社會(1)(3 / 3)

第二節 文明與禮貌

公共汽車到站了,這時上來了一位年輕的母親,懷裏抱著一個看上去正讀幼兒園的男孩。車上的一位阿姨從座位上站起來讓他們坐下。

母親讓孩子說聲謝謝,可那個男孩反而白了阿姨一眼,說:“為什麼要說謝謝啊?我是孩子她本來就該讓座啊!”然後開始若無其事地往窗外看。

母親非常尷尬,卻又無可奈何地說:“孩子就是這樣。”

阿姨說:“沒什麼。”

男孩就那樣一個人坐著,母親站在他的身旁。車開始越來越擠,母親想抱著孩子坐下,但男孩卻伸手打自己的母親,不讓母親坐,母親隻是苦苦地笑了笑。

為什麼我跟他們開玩笑他們也會生氣呢?

賓賓帶著五六個小朋友在自己家的院子裏玩耍,媽媽在客廳裏聽見孩子們在不停地說話。

“他的眼睛總是腫腫的,就叫他‘腫眼睛’得啦!”一個小朋友提議說。

“好啊!好啊!就叫他‘腫眼睛’啦!”另一個小朋友歡呼道。

“我不要叫‘腫眼睛’,那多難聽啊!”一個細細的聲音說。但是他的說話聲很快被其他小朋友的歡呼聲淹沒了。

“關於牛牛呢,你們看他那麼胖,又那麼笨,我們就叫他‘大笨熊’啦!”媽媽聽得真切,這是賓賓的說話聲。

“你才是‘大笨熊’呢!你總愛給別人起外號,你真是討厭,我們都不要跟你玩兒了!”叫牛牛的孩子大聲地反抗著。

不一會兒,其他孩子都相繼離開了賓賓家。賓賓非常沮喪地問媽媽:“我隻是跟他們開玩笑,他們為什麼會生氣呢?”

為什麼我不可以給別人起外號啊?

我開玩笑,老師為什麼批評我呢?

孩子思想活躍、性格開朗、愛說愛笑,從某一些方麵來講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通常情況下,這樣的孩子的智力和情商也是超前發展的。如果孩子的語言幽默機智,還會給人們帶來很多歡樂。但是如果利用別人的缺點而給別人取外號取笑、傷害別人,那就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了。所以,一旦出現上述類似情況時,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你開玩笑他們還生氣,咱們不跟他們玩兒了!”

“哎呀,我們家寶寶真是厲害,說得挺形象啊。”

對於孩子的過分玩笑,父母應該及時給予正確地指引,如果一味地縱容甚至誇獎孩子的過分行為,隻會導致日後孩子更加放縱自己的行為。

“小朋友們生氣不跟你玩兒,肯定是你太過分了。下次再這樣,我要打你啦!”

孩子犯了錯誤傷害了別人,作為父母當然要提出批評,但是不能用恐嚇孩子的方式強迫孩子改正,即使這樣孩子將來也不一定就能如父母所願將錯誤改正。正確的做法是告訴孩子錯誤的原因以及改正的方法,這樣孩子就能逐漸掌握開玩笑以及做事情的尺度了。

“孩子,與別人開玩笑要掌握尺度。如果開過了頭,那就不再是玩笑了,而是對別人的侮辱,那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你想想看,如果別人侮辱你、不尊重你,你還會高興嗎?”

用平和的語氣對孩子講道理,使之明白錯誤的原因。或者讓孩子換位思考一下,效果將會更佳。父母也可以借此機會給孩子講述一些生活中隨便與人開玩笑而最後受到懲罰的故事,使孩子更真切、更具體地明白玩笑開過了頭就不再是玩笑的道理。

“媽媽知道你是一個勇敢並且知錯就改的好孩子,這件事情確實是你錯了,和媽媽一起向他們道歉好嗎?”

告訴孩子“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誤,重要的是犯了錯誤後要勇敢麵對並且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時進行改正錯誤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讓他們等會兒怕什麼?

今天幼兒園組織小朋友們去公園春遊,剛剛可高興了,一大早就喊媽媽起床把自己送到了幼兒園。

下午媽媽到幼兒園接剛剛時,卻發現剛剛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哭喪著小臉,沒有一絲興奮和欣喜。

媽媽一問才知道原來事情是這樣的:老師帶著小朋友們到了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之後,就讓孩子們開始了自由活動,並告訴小朋友們等老師吹哨子的時候,大家再集合。小朋友們玩兒得不亦樂乎,尤其是剛剛,老師吹哨子的時候剛剛正在捉一隻五彩斑斕、翩翩起舞的大蝴蝶,所以他遲遲不肯到老師那裏集合。最後老師批評了剛剛,剛剛感到很委屈,所以就不高興啦!

剛剛心有不甘,問媽媽:“讓他們等一會兒怎麼啦?至於批評我嗎?”

都還沒有到呢,急什麼啊?

尊重別人,是人必須具備的一種品德。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並且隻有尊重別人的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尊重別人的良好的品德,並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後天接受良好的教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