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從小教育孩子尊重別人,而教育孩子尊重別人的前提是父母應首先尊重自己的孩子。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生活中,父母以應有的尊重對待孩子,孩子才會真正懂得尊重。而作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也要互相尊重,因為父母之間的相互尊重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相反,如果父母一方經常當著孩子的麵揭另一方的短處,甚至謾罵對方,就會給孩子造成很惡劣的影響。“當麵教子背後教妻(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父母要成為尊重別人的榜樣,處處尊重別人。對於孩子有不尊重別人的言行舉止時,父母要耐心地給予更正和指導,使孩子盡快形成尊重別人的好習慣。
“是啊!讓他們等一會有什麼大不了的呢!至於批評我們家寶寶嗎?”
過分溺愛,隻會導致孩子無所顧忌的任性,使孩子根本不懂得尊重與付出。所以父母應好好想想,怎樣才能讓孩子意識到不守時的背後是信譽的喪失和品格的貶值呢?
“孩子,你想想看,其他小朋友都聽從老師的號召開始集合了,而隻有你不遵守紀律,讓那麼多人等你一個人,這樣大家就會不喜歡你、不理睬你、也不跟你玩兒了,那你多沒意思啊?那樣你會高興嗎?”
父母應及時告訴孩子錯誤之所在,以及不改正錯誤可能帶來的後果,同時讓孩子意識到,隻有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自己,以及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那個阿姨為什麼那麼胖?
3歲的妞妞和媽媽一起到超市購物,在挑選物品時,妞妞指著前麵一位身材較胖的阿姨問:“媽媽,你看!那個阿姨好胖啊!好難看!她為什麼那麼胖呢?”
媽媽急忙說:“噓!不可以這麼說。”一邊拉回妞妞的手。
“為什麼呢?”妞妞繼續問道。
“阿姨不挑食,什麼東西都吃,所以身體好,不會感冒。我們家妞妞也要什麼東西都吃才對啊。”
為什麼他們那麼黑呢?
他為什麼那麼矮呢?
小孩子天真無邪,對於他們看到的事物,尤其是不尋常的事物就會馬上講出來。看見黑人會問“他們為什麼那麼黑”,看見盲人會問“為什麼他的眼睛看不見”,看見長得矮的人會問“他為什麼那麼矮呢”。因而這些隨時都有可能從孩子嘴裏蹦出來的問題都會使父母提心吊膽。
如果對方離得很遠,父母當時就可以給予回答,這樣也不會被對方聽到。但是,如果對方距離很近,父母可以試著插入其他話題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然,在不會傷害對方的前提下,對於孩子的提問父母最好是馬上給予回答。因為這樣孩子也較容易接受。
“你要是像她那樣天天就知道吃東西而不運動的話,也會變成像她一樣胖的,那樣多難看啊!”
父母的這種回答雖然解釋了胖的原因,然而卻損傷了別人的自尊、傷害了別人,也許孩子從現在開始就學會了不尊重人!
“任何人吃太多甜東西,同時又不運動的話,就比較容易變胖。所以呢,寶寶要是不想變得太胖,就不要吃太多甜的食品,不要偏食,而且要經常運動,那樣就不容易生病啦!但是,吃東西也不能太少,如果挑食就會變瘦,寶寶就會變成身體瘦弱的孩子,那樣媽媽也是不喜歡的。”
父母用比較舒緩的語氣回答孩子的問題,孩子就會比較容易接受,而且回答孩子問題時也要注意不要損傷了別人的自尊。
“阿姨身體胖,已經很難受了,你再這樣叫她,她心裏不就更難過嗎?你這樣不是傷害了人家嗎?來孩子,跟媽媽一起向阿姨道歉。”
教育孩子不要嘲笑別人尤其是別人的缺點和短處,這是基本的禮儀。可以教孩子換位思考一下,讓孩子設身處地為別人想想,思考一下被傷害後的痛苦,孩子就會從心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自覺終止自己的錯誤行為。
為什麼不能叫他瘸子呢?
露露班裏有一個殘疾同學叫賽賽,賽賽走路時總是一瘸一拐的。
一次上體育課時,露露站在賽賽的同桌紅紅麵前,看到賽賽在前麵一瘸一拐跑步的樣子,露露就一邊做鬼臉一邊模仿了起來,還一邊對紅紅擠眼睛一邊說:“你看我像不像唐老鴨啊?”
賽賽聽到露露的聲音回過頭來,發現露露正在模仿自己跑步,臉立刻漲得通紅,淚水一下子湧了出來。
媽媽,什麼是殘疾人啊?
他們是聾子嗎?
禮貌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道德準則和規範。父母應以身作則,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使孩子從小就懂得什麼是文明禮貌、文明禮貌的語言以及行為有哪些並讓孩子將文明禮貌表現在與人的交往中,表現在實際的生活中。
“你這樣說他們,他們會自卑的!”
無論是身體殘疾,還是智力有問題,用人的身體特征來取代稱謂,都是不道德的行為。在人格尊嚴上,殘疾人與健康人享有一樣的權力。難道殘疾人的尊嚴就比正常人缺失一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