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社會(3)(1 / 3)

每位家長都有責任和義務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的教育,而對於孩子來說,幼兒時期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父母應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盡快把孩子培養成講文明、懂禮貌、有教養的好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讓孩子理解並且學會使用禮貌用語。例如:對長輩、父母、老師以及其他人要稱呼“您”或“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不能直呼其名,更不能用身體特征代替稱謂;當給別人帶來麻煩時,要說“對不起”表示歉意;當得到別人的幫助時,要說“謝謝”等等,使孩子從小做到語言文雅、彬彬有禮,不講粗話、髒話,不強詞奪理、惡語傷人。

隻有文雅的談吐而沒有得體的舉止是遠遠不夠的,父母在教孩子使用禮貌用語的同時,還應培養孩子優雅得體的舉止。例如:教育孩子遇到熟人要問好;進入別人的房間,要先敲門;客人來了要主動讓座,並端茶倒水;不隨便插嘴打斷別人的講話等等,使孩子在談吐和舉止兩方麵共同發展和提高。

為培養孩子形成文明禮貌的言談舉止,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及時給予孩子指導和示範。

第三節 利他與超物質性

放學後,濤濤和利益都在等各自的爸爸媽媽來將其接回家。

不一會兒,隻見利益的爸爸笑嗬嗬地來到利益的麵前,正打算抱起利益,突然利益說:“濤濤,你媽媽還沒有來,不如讓我爸爸開車送你回家吧?”

濤濤看利益搖了搖頭,似乎有些委屈。利利朝濤濤招了招手,和爸爸走了。

過了一會兒,濤濤的媽媽終於來了。看著因騎自行車而氣喘籲籲的媽媽,濤濤問:“媽媽,為什麼利利家有汽車,我們家卻沒有呢?”

我為什麼不能拿那些東西呢?

周六上午,媽媽帶著3歲的雲雲到超市購物。

雲雲在超市裏,也學著媽媽的樣子,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兒看看那個,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放進了媽媽的購物筐裏。兩人忙活了一個多小時,媽媽和雲雲才一起回到了家裏。

到家後,雲雲從小兜裏拿出一個棒棒糖一邊給媽媽一邊說:“媽媽,你吃。”

媽媽一看,非常奇怪:“剛才沒有買棒棒糖,雲雲是從哪裏拿的呢?”

媽媽耐心地問女兒:“雲雲,告訴媽媽,是誰給你的棒棒糖?”

“我自己剛才在那個超市裏拿的啊。”雲雲很自豪地說。

“你這麼小就知道偷東西了!”憤怒的媽媽說著一個巴掌打在了雲雲的小手上,雲雲頓時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媽媽,我們去超市拿東西好嗎?

媽媽,錢是什麼呢?

為什麼不能拿亮亮家的東西呢?

對於三四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周圍的事物,還無法區別自己的東西與別人的東西的不同,這是幼兒心智發展的正常階段。所以,孩子有時候也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拿超市裏的東西或者是別人的東西,但是孩子自己並沒有偷的概念和意識。

上述媽媽將雲雲的行為視為偷竊,實在是太冤枉孩子了。雲雲才3歲,在她的頭腦中,根本還沒有物品所有權的概念,她隻知道有了吃的大家一起吃,並沒有什麼你的東西、我的東西之分的概念。在超市裏,她隻看到媽媽把想要的東西往籃子裏裝,但並沒有注意到媽媽在櫃台付錢的過程。在她的心中,並不認為拿超市裏的東西是不對的行為,這就需要父母耐心地慢慢教育,讓孩子逐漸懂得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的道理。

“你是個壞孩子!”或“你是個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