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偷別人的東西!”
“你跟我一起給別人道歉去。”
父母的這種態度是非常不恰當的,孩子並不知道東西是要用錢買的。此時,家長的吼叫、責罵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隻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父母需要反複給孩子講道理,讓其明白這麼做的危害性。
“孩子,到超市裏買東西是需要付錢的,不告訴別人就拿東西,這是很不好的行為。記住,下次要等媽媽付完錢之後再拿東西,知道了嗎?”
告訴孩子他錯誤的真正所在以及正確的做法,是有效防止孩子再犯類似錯誤的好方法。
“這是亮亮的玩具,你不告訴他就把玩具拿回來,他找不到會著急的。如果你也想要,可以告訴媽媽,必要的時候媽媽可以買給你。以後不要不告訴別人就拿別人的東西,那是不對的!”
如果孩子一不小心拿了別人的東西,父母可以采用讓孩子站在其他小朋友的角度想一想的辦法來教育孩子,然後帶孩子一起把東西還回去,並且讓孩子道歉。
為什麼別的小朋友有新鞋我沒有?
一天放學後,小輝回家對媽媽說,“媽媽,我的同桌今天穿了一雙新球鞋,是耐克的,酷呆了!你什麼時候也給我去買一雙吧,其他同學肯定已經有去買的啦。”
媽媽聽了一愣,那鞋可要好幾百塊錢啊!對於一個工薪家庭來說負擔還真是重,但想想還好,今天兒子想要的是鞋,不是轎車或者其他更貴的東西。
為什麼其他小朋友有新衣服我沒有?
為什麼不給我買小利那樣的玩具熊?
小偉家都有汽車,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呢?
為什麼莉莉家的車比我們家的好呢?
攀比心理是一種不願落後於人、超群好強、物欲性強的內心綜合流露,這種心理在特定情況下能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樂樂小朋友貪玩,學習成績比較落後,爸爸媽媽為了鼓勵他刻苦學習,與他約定“如果成績能趕得上唐唐就給他買與唐唐一樣高檔的書包”,這樣迎合了樂樂的心理,結果成績真的趕上了唐唐。因此,現實生活中,父母有時候常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使其在其他好的方麵趕上別人。
但是,長此以往攀比心理會給幼兒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的負麵影響。父母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聽之任之,久而久之,後果將不堪設想。
“既然別的小朋友都有,那我們也買一個吧。”
對孩子的過分要求作出讓步就等於溺愛,這種做法導致的後果是助長了孩子盲目攀比、從眾、喜新厭舊的不健康心理。
“這次給你買了,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啊!”
父母如果想要采取這樣的方式激勵孩子學習的話,那尺度一定要把握好,否則孩子以後要是拿“你不給我買,我就不好好學習”為理由,那父母的麻煩就大了。
“寶寶,對於你的合理要求,媽媽會答應你。但是太貴的東西我們不能買,這屬於奢侈浪費。”
有些家庭經濟不太寬裕,但是父母怕自己的孩子被人瞧不起,當孩子要東西的時候,父母便迫不及待地為孩子買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但是孩子有時候並不了解父母的苦心,繼續著他的過分要求。其實,父母可以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買不必要的東西就是奢侈浪費,讓孩子知道以我們現在的能力哪些東西可以買,哪些是超出範圍的,孩子知道了這樣一個底線,會慢慢養成不奢侈浪費的好習慣。
“雖然我們不像莉莉家那樣有汽車,但是你想想看,我們是不是每年都出去旅遊呢?每一家都有各自的花錢方式,莉莉家的錢花到買汽車上,而我們的錢花到了旅遊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