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家庭教育的基本概念(2)(2 / 3)

運用反饋效應原理調節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診斷性反饋。父母就某個問題教育孩子前,通過檢查、詢問,觀察孩子眼神、表情、言行舉止以及聯係學校等方式,了解有關情況,掌握大量反饋信息,為調節控製教育過程提供依據。父母把握孩子先期反饋信息越正確、全麵、及時,對這一問題的診斷越確切,針對性也越強。

2.效應性反饋。父母在就某個問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通過談話、察言觀色和檢驗教育效應等方式,及時發現教育過程的成敗、得失,立即進行調節控製,優化教育過程,增強教育效果。

3.鞏固強化性反饋。父母對孩子,可以深入地談心以提高他的認識,促其操作實踐以熟練他的技能,使他反複訓練來規範他的行為。通過這些方式,可以鞏固強化教育效果。如果再發現新問題,就及時解決,還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發展和強化教育成效。

凡是經過強化反饋獲得的印象,一般比一次性思維所形成的認知表象或剛學會的動作技能,要更深刻、更牢固。

4.延續或補充性反饋。父母就某個問題教育孩子之後,通過布置任務、提出相關要求等方式,使教育效果得以延續或補充,從而避免就事論事和“一陣風”的偏弊,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認識,升華他的觀念,也有助於規範孩子的行為,把好的行為習慣內化為品質。

心理知識:

“反饋”是物理學的一個概念,是指在控製係統內,將放大器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到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

借用“控製論”這一現代嶄新的科學理論之一的概念來說:控製係統把輸出信息的結果“返回傳人”輸入端,可以影響信息再輸出,起調節控製作用。這叫做“反饋效應”。

用控製論來考察,家庭教育其實是父母與孩子信息(包括認知、情感、意向、行為等)雙向傳遞的控製係統:父母輸出“家庭教育”的信息,孩子隨時反映“受教育”或學習的信息,其中存在著反饋的機製,並貫穿於教育過程的始終。

在教育中,父母應及時根據孩子的反饋信息,調節控製教育過程,以提高教育的效益,使教育過程始終處於優化的動態平衡狀態。

這就是教育中的“反饋效應”。

6.重視孩子的許多“第一次”一首因效應

孩子生活中的許多第一次,會給今後的生活打下烙印。

因此父母要重視孩子的第一次,給他打下養成良好習慣的基礎,或者對良好的行為進行鼓勵。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許多“第一次”,父母都要予以重視。由於首因效應,在你教會孩子第一次該怎麼做的時候,會給他打下烙印,從此開始形成習慣。

比如,有一個孩子叫圓圓,在幼兒園上大班。老師要求圓圓回家複述上課時老師講的故事,並由父母把它寫下來。當時圓圓媽媽工作特別忙,晚上加完班回家已經9點多了,但她還是認真地對待孩子講的每一個故事,把它工工整整地寫在本子上,標點符號都不放過。結果圓圓的第一本作業得到了老師獎勵的一麵紅旗,成了班裏最好的作業。

圓圓受到了鼓勵,就把這種嚴謹認真的態度用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不論做什麼事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上學後她經常拿到學校的各種獎項,連年被評為“三好學生”。

又如壯壯,在小學一年級時,一天晚上他拿著《新華字典》,讓爸爸幫他查生字。爸爸先問他老師是否教過查字典,他說老師教過了,但他不太熟練。爸爸就讓他自己查。剛開始壯壯有點畏難,爸爸就告訴他不懂的地方爸爸再教他,但他必須先自己查。

壯壯自己去查,果然查到了這個字。後來他再也沒有讓爸爸幫他查過字典,而且他養成了一個習慣:自己的事,隻要動腦筋能解決就自己解決,實在不懂才去問父母和其他人。這種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大大提升了壯壯的學習能力。

這兩個事例都說明,“第一次”會對孩子打下多麼深刻的烙印,多麼深遠地影響他今後的生活。

作為父母,要重視孩子生活中的許多第一次。比如:孩子第一次在學校受老師的表揚,父母在勉勵孩子的同時,要告誡孩子珍惜榮譽;孩子在學校第一次受到了批評,父母不要盲目責怪孩子或說老師的壞話,而要鼓勵孩子把事情經過講清楚,幫孩子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