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還可以開展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動,使一家人共度溫馨愉快的娛樂休閑時光。比如,閱讀書報雜誌,觀看影視節目,討論國內外大事,評析文學藝術,品賞茶道飲食文化,有條件時舉行“家庭卡拉OK”等。這些都可以加強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間的文化信息、思想信息、情感信息等方麵的雙向交流,會產生良好的氛圍效應,使孩子健康地成長。
心理知識:
一位專家應一個學術會議之邀,作一個講座。可他到了會上才發現,來的人隻有十多個。他比較尷尬,可不講又不行,於是隨機應變地對聽眾說:“會議的成功不在人多人少,中共第一次黨代會才到了12人,但意義非同小可。今天到會的都是精英,因此我更要把課講好。”
這句話把大家逗得開懷大笑,激活了氣氛。再加上專家講課充滿激情,最後這次講座非常成功。
人際交往就如同舞台上的演出,為了演出成功,不僅需要很好的台詞、演技,還需要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必不可少的——氛圍。
就像電影中要有背景音樂來渲染氣氛,在人際交往的場合,也往往需要營造合適的氛圍,作為交往的潤滑劑,使交往順利地進行下去。
8.父母在三種心態間的轉換——PAC心理狀態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在三種心態之間進行轉換:父母、成人、孩子。
家教啟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根據場合需要,及時地進行心態轉換,適當地扮演PAC理論中的三種角色,會非常有效地實現家庭教育的各種目的。
比如,在學習環境和學習過程中,父母應該用成人心理支配自己的行為,表現在:在家庭裏,父母是核心,是家庭的決策者和管理者;在孩子學習時,父母是孩子學習的發動者、督促者、激勵者和評定者。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直接影響,父母必須客觀、理智、以身作則,在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發展機會。
在生活環境和生活過程中,父母則應用“父母心態”支配自己的行為,也就是關心、愛護下一代。父母應當親近孩子,關心愛護,尊重理解孩子,把孩子的飲食起居、吃穿住行掛在心上,尤其要在孩子生病時給予更多的關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應當是自覺的、普遍的、持久的、細致的。
而在娛樂環境和娛樂過程中,父母則應以兒童心態為主,扮演孩子的朋友角色。這裏所說的兒童心態,是指天真、活潑、真摯、可愛的一麵。比如,在操場上、公園裏和大自然中,在做娛樂活動時,父母應暫時放棄成人角色和父母角色,發掘出自己的童心,最好像兒童一樣天真、活潑地融入孩子中,同孩子一起玩、一起樂。
和孩子玩得盡情盡興,身心充分放鬆,就容易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有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會出現PAC理論中的心態失衡現象,而導致溝通的失敗。這主要有三個表現:心態錯位、心態錯對和心態結構僵化。
心態錯位,是指父母在一定場合下,表現出與之不適應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一種情況是:在正規場合表現出兒童心理和行為。如有的父母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不敢嚴格要求他人,對違反紀律的現象視而不見、聽之任之等。另一種情況是:在非正式場合表現出成人心理行為或父母心理行為。比如,有的父母在唱歌、跳舞、踢球等活動中,過於拘謹,生怕自己唱不好、跳不好、玩不好,不能參與其中;有的父母在旅遊、爬山、遊泳等活動中,生怕孩子出問題,對孩子保護過度,限製過多,等等。
心態錯對——這個“對”不是對錯的意思,而是應對的意思——是指父母在與孩子的交往中,采取了與對方心態不協調的應對方式。包括四種情況。一種是以父母心態對父母心態:某些孩子有時總想指揮大人,而父母則采取父母心態,結果產生尖銳的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