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父母應重視學校教育。一是要貫徹“讀書有用論”,而摒棄“讀書無用論”。試想,如果父母對孩子大談“讀書無用”,那麼老師再“苦口婆心”,又能有多大作用呢?二是要幫助學校和教師確立其在教育孩子時的威信。常言道,“信其師,從其道”,如果父母經常破壞學校和老師的威信,孩子就會無所適從,最後導致師生關係難以調解。許多後進生難以轉化的狀況就是由於父母的這種行為而造成的。
其次。家庭與學校要充分溝通孩子的狀況。父母怎樣教育孩子,教師需要了解;教師怎樣教育學生,父母也要知道。這樣,才能使: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諧起來。
有一個孩子叫冬冬,常因一點小事就打同學,而且經常對同學講“粗口”,班裏的同學都對他非常反感。班主任找到他的母親,才知道,原來冬冬在家的時候也很頑皮,父親跟別人交談的時候,常講“粗口”,幾句不在意的話竟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家裏的其他大人,也經常在小孩麵前說“誰欺負你,你就要打他”。這些都對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班主任和冬冬母親討論了很久,說明了其中的利害,使冬冬母親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於是和學校進行配合,一起對冬冬進行教育。
經過一段時間,冬冬打人、講“粗口”得到了糾正,同學們很少告他狀了。
又如,有的學生非常努力,但成績提高不快,於是父母就斷言“孩子笨”。這種態度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心理負擔,形成自卑心理,以致放棄努力,也給教師的工作帶來障礙。還有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成績,要麼不聞不問,要麼求全責備,也會對孩子的教育起負麵作用。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即使孩子在學習方麵不是很理想,也並不是一無是處。父母應多與教師溝通,全麵了解孩子的狀況,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父母要與教師積極配合,密切合作,對孩子的教育形成有益的合力。
心理知識:_本世紀初的現代西方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的派別,叫做“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是德文gestaJt的譯音,其含義是整體,或稱“完形”)。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構造主義把心理活動分割成一個個獨立的元素進行研究,並不合理。因為人對事物的認識具有整體性,心理、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機械總和。它主張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整個心理現象以及心理過程。
格式塔心理學的著名論點是:“部分相加不等於整體,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這個效應叫做“整體性效應”。
10.孩子不是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代償心理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這樣不僅妨礙孩子取得成功,而且大大地剝奪了孩子的快樂。
家教啟示:
心理的代償對於人們在失意之時重新獲得心理平衡,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作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把自己所沒有實現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卻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消極作用。
有一對父母,雖然家裏很窮,但還是傾其所有地供兒子讀書。
他們從小都沒有讀什麼書,想創業,但做什麼都做不成功,知識匱乏,所以下定決心要讓兒子考上大學。家中凡是有一點好吃的,都給兒子吃。有一次,給兒子單煮了個雞蛋,讓他補腦,兒子看母親身體不好,要讓給媽媽吃,媽媽很生氣地拒絕了。
兒子很爭氣,成績一直不錯。但上了高三後,他開始失眠,記憶力減退,本來會的知識也想不起來了。他怕如此下去,考不上大學,無以報答父母,多次想自殺,被送進了心理診所。
自己沒有完成的人生理想,讓孩子替自己去實現,這是許多父母都有的代償心理及行為。許多父母在年富力強的年代沒有發財、沒有成名、沒有重權在握,於是,就把希望延伸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來實現父母想實現而又不能實現的理想,似乎隻要子女成龍,就證明大人也具備成龍的素質,可以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