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背負著父母的期望,往往會活得很累,很壓抑。時間一長,有些孩子受不了這樣的安排,就學會了叛逆,學會了作對,甚至傷害自己作為發泄。這些孩子承受了這個年齡本不該承受的東西。可是父母沒有教會他們如何決定自己的人生,如何學會解決困難,隻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聽他們的,孩子自己的許多美好想法被抹殺了,得不到認可和鼓勵,留下的隻是越來越多的憎恨……這樣的孩子必定是心理不健康、痛苦的孩子。在這樣的狀態下,不僅學習效率受影響,最可能的是將來所從事的不是自己所愛的事業,那麼也很難獲得持久的成功。而且“人生不得行胸臆,縱活千年也枉然”,這樣的人生,又能有多少快樂呢?
父母對孩子有所期望,當然可以給孩子提建議,讓孩子作參考,但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即使孩子沒有實現我們的理想,也比他們心理壓抑和痛苦要好。
有一位母親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教師。可是有一次,孩子小聲地對她說:“媽媽,我長大想當廚師。”媽媽以為他是說著玩的,因為他這段時間一直愛看“廚藝大擂台”的節目。過了兩個月,一次英語考試,有幾個自由問答,其中有一個問題是:“’What would you want to be?”(你將來想要做什麼?)他的回答是:“1 want to beacook.”(我想成為一個廚師)。
媽媽明白,孩子是真的喜歡上廚師這個職業了。開始時媽媽心裏挺不是滋味的,覺得孩子的理想太低了。可是後來媽媽想明白了:
這個世界無論如何發展,如何進步,也是各個層次的人都需要的。
如果孩子的興趣在書上,當然成為一個知識分子是他的最佳選擇;
反之,如果孩子對書本沒有興趣,也不妨學一些他自己有興趣的手藝。
媽媽沒有打擊孩子做一個“廚師”的理想,而是引導他:“如果要做廚師,就要做一個有知識的,比別人強的高級廚師。”
孩子的理想對孩子來說,有著無窮的魅力,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巨大的牽引和激勵作用。當然孩子還小,決定將來走什麼路還為時過早,他的想法可能還會發生改變。但是孩子隻有一個童年,如果用家長的理想去左右孩子的生活,讓他們在各種學習的重壓下長大,孩子就很可憐。
作為父母,孩子有了理想(哪怕有些不可思議),父母應為他感到欣慰和自豪,並給予肯定。因為如果父母支持孩子的理想,孩子就會從父母那裏獲得力量,獲得勇氣,樹立信心。當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還應予以多方麵的關注,給孩子提供建議和支持,以使孩子的理想成為現實,或者更上一個台階。同時,父母還要提醒孩子,無論將來做什麼,都要做一個正直的人,有知識的人。
總之,父母要引導孩子走路,但不要代替孩子走路;父母要讓孩子去實現他們自己的夢,而不是實現父母的夢。
心理知識:
當人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時,有時會放棄最初的目標,通過達到實現類似目標的辦法,謀求要求的滿足,這種做法叫做“代償行為”。
比如,本來想去打網球,可是下雨了,不能打了,就可以選擇室內的乒乓球;本來想進A公司沒能進去,就轉而爭取進入條件相當的B公司;和A的戀愛沒有成功,於是把和A有相似特征的B當成了新的追求目標;等等。在以上例子中,我們說B對於A具有代償價值。
心理的代償往往是對現實中不足的彌補,可以起到轉移痛苦,使心理平衡的作用。代償行為有一個特征是:假如B與A相比非常容易達到,或是價值不如A,就不容易對A形成代償。隻有當B與A很相似,得到B的困難度比A相似甚至更大,B才具有較大的代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