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少壯輕年月,遲暮惜光陰”——時間錯覺
孩子往往認識不到時間的寶貴,父母需要提醒他們珍惜時間。家教啟示:
時間對孩子來說比較抽象,他們一般體會不到時間的有限與寶貴。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一生中的時間其實非常有限。按82歲壽命計算,人的一生隻有3萬多天,去掉童年、暮年、生病、吃飯、睡覺的時間,真正用於工作、學習的時間就更少了。
父母要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孩子:在年輕的時候人會覺得時間很多,而隨著年齡增長,會感到時間越來越少。就像一首歌裏唱的:“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得太慢;總以為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就各奔東西。”
古詩雲:“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人一生中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是6歲至25歲。這20年如果用天來計算,僅為7300天,而一生的命運如何、成就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段時間如何利用。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如果少年時期不抓緊時間,會造成“少壯輕年月,遲暮惜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悲劇。
不經過父母的教育,孩子往往不懂得抓緊時間。他們的特點是:
心理的隨意性很強,自我控製能力較差。他們常常一邊吃飯一邊玩耍;一件事情還沒有做完,又想著另一件事情;做事經常雜亂無章,缺乏條理。父母稍不注意,孩子就容易養成“拖拉”的習慣,不知不覺浪費許多時間。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教孩子充分利用時間呢?
首先,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製訂作息時間表。什麼時間起床,洗漱要多長時間,吃早餐要多少時間,放學後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幾點睡覺,等等,做出合理的安排。而其中,學習時間一定要固定下來,這樣會使孩子對學習有一定的緊迫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另外,要指導孩子,按照任務的輕重緩急安排做事的順序。事情一般分為:(1)重要而緊迫的事情,如考試、測驗;(2)緊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如完成家庭作業;(3)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如提高閱讀能力;(4)既不重要也不緊迫的事情,如果時間不允許可以不做。
對孩子來說,讀書是最重要而緊迫的。至於玩耍、逛街等事情,父母要教孩子在做之前,先問自己:“我有必要做這件事嗎?”“做這件事會花多少時間?”“有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呢?”
從而減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
此外,父母要幫孩子克服“貪玩兒”的嗜好。
我們知道,“貪玩兒”是少年兒童的天性。撲克、象棋、麻將、台球、遊戲機等都挺好玩兒,甚至使人上癮。但對於中小學生來說,玩兒畢竟不是主業,過於貪戀玩樂而影響學習就屬於不務正業,本末倒置,輕則誤事,重則喪誌。父母要提醒孩子,對於各種健康的娛樂活動,可以涉足,但不迷戀;當然在學習累了的時候,可以適當玩一玩兒鬆弛一下。
對於所學的知識本身,也有必要分清輕重緩急。父母要避免孩子過多地學習現在不需要學的東西。
有的孩子聽說專家、學者知識廣博,於是如饑似渴地見書本就讀。世界之最、天下奇觀、三俠五義、北腳南拳,得著什麼學什麼,結果學到的知識支離破碎,沒有什麼實際用途,而且把“記憶的口袋”裝得很亂,影響了正常學習。其實,這是一種精力的浪費。
人才的成長大多是階梯式的。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每上一個層次,幾乎都伴隨著競爭和淘汰。而每一個前麵的層次都是給後一個層次打基礎的,基礎不好就要成為淘汰對象。一旦在哪個層次被淘汰,再想彌補就需要付出雙倍乃至更大的代價。一個人的才能很重要,而把握機遇、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更為重要。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打牢向高一層次躍進的基礎,是把握個人命運的關鍵。
所以父母要告誡孩子:同樣是知識,應先挑有用的學;同樣是有用的知識,應先挑基礎性的和急用性的學。對於中小學生來說,起碼的生活常識、課本上所規定的內容,多屬於工具性、基礎性和急用性的知識,是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知識,應該成為當下學習的重心。
心理知識:
時間是客觀的,但是人們對於時間還有一種主觀的感覺。這種主觀的感覺與時間的客觀長度不一定一致,它在心理學上叫做“心理時間”。
心理時間的一種表現是:人們隨著年齡增長,會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比如,很多中老年人,覺得日子一年比一年短,而在童年、少年時期,則覺得每年都很漫長。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