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幫孩子把潛力發揮出來(1)(2 / 3)

有句諺語說“大人盼播田,小孩望過年”,意思是到了秋後冬冷的日子,小孩們就開始為過年倒計時。這種對未來的熱烈期盼與焦慮等待,會造成心理時間變長。

其次是成長的因素。成長是艱難的,成長的過程是學習、磨煉、適應社會的過程。青少年時期,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快樂還是憂傷,都要比成人時期更為“誇大”、“放大”,這種“放大”也延長了心理時間。

第三個原因是生理因素。在青少年時期,大腦的神經元正處於成長、複製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習、記憶、期盼等心理體驗都會散布、銘刻在較多的神經元上。正是這種擴散性、深刻性帶來青少年時期記憶力旺盛,學習動力增加,就像在小樹上刻刀痕一樣。而到了中老年時期,人的神經元不再成長或較少成長,甚至開始萎縮,一年之中的心理記憶也就相對變短,就造成“心理年”一年比一年快,一年比一年短。

第四個原因是熟悉會導致心理時間變短,陌生會導致心理時間變長。比如,走一段陌生的路,會覺得漫長,而走每天熟悉的路,會覺得短。因為“陌生”會造成人的心理不斷認知環境,記憶“硬盤”不斷“刻錄”沿途符號,導致心理時間加長。中老年人的工作生活,大多已沒有陌生感,工作和學習經常在重複,生活規律化、舒適化,心理上形不成多少記憶,“心理年”就變得越來越短。

12.為什麼而讀書?——態度的重要性

孩子隻有樹立了正確的學習態度,才能夠主動自發地學習,才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家教啟示:

有人總喜歡說,他們現在的境況是別人造成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認為他們的情況無法改變。實際上,人的境遇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的態度決定的。

米盧·蒂諾維奇在調教國足時,一再強調“態度問題”。正是因為重視了“態度問題”,才使國足在2001年十強賽中一飛衝天,踢進了日韓世界杯,而米盧也成了2001年世界十佳教練。

成功是正確思維的結果。一個人能有多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他自己的態度所製約的。對於孩子來說,他的學習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學習的態度。

我們時常能聽到家長對孩子學業的抱怨:有家長說孩子沒有上進心,學習不主動;有家長說學習成為孩子索要禮物的籌碼;有家長說孩子表示隻要不寫作業,做什麼都行……這些情況都暴露了許多孩子缺少正確的學習態度。為什麼要學習?問家長,答案無非是為了孩子將來的前途發展。問孩子,絕大多數不是搖頭不知就是回答為了爸爸媽媽。在他們的作文裏,比比皆是的字眼是“我一定以優異的成績報答父母、老師”、“我在爸爸媽媽的眼中就是一台學習的機器”、“除了關心我的學習成績,爸爸媽媽根本不知道我真正需要什麼”、“父母天天都說我,學習是當前的首要任務,煩都煩死了”……對於相當部分的孩子來說,自然無從領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蘊意。學習對孩子們而言,並非心甘情願地享受,而是演變為父(母)命難違下的執行。

所以,孩子許多時候學習成績不理想,往往不是因為智力因素,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那麼,父母該怎樣幫助孩子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呢?

彤彤不愛學習,可特別愛玩槍,家裏買了各式各樣的玩具槍,他把這些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扔得滿地都是。在海灣戰爭時大家都在議論打仗的事,彤彤也跟著議論。他的爸爸從談話中發現,彤彤對武器的知識了解不少。於是爸爸看了很多關於戰爭和武器的書,做了相當的知識準備後,找彤彤來談。

爸爸不談學習,也不講愛國主義,就聊槍,什麼白朗寧手槍、左輪手槍……從彼得大帝談到拿破侖,從滑鐵盧戰役談到海灣戰爭……彤彤聽得津津有味。這一談把彤彤的興趣引起來了,彤彤也談了很多有關戰爭和武器的事,話匣子一打開,父子倆的感情就融洽了。當彤彤談到海灣戰爭中,美國使用先進武器,完全是靠科技取勝的時候,家長開始把談話引到學習上。爸爸說:“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關係到民族的命運,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你這麼愛玩槍,又知道這麼多戰爭的知識,將來你準能當一個軍事家。”

彤彤聽了高興極了,說:“您知道我為什麼愛玩槍,我就是想當個軍事家,我要指揮打仗準能百戰百勝,我要發明武器,讓子彈能拐彎,追著敵人跑。”

彤彤正在吹牛的時候,爸爸說:“將來你考不上軍事院校,我想這個軍事家的理想可就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