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師帶著三十多名小學生到郊區搞夏令營。一天吃早飯,她看見一個二年級的小女孩眼巴巴地盯著一個煮雞蛋發呆,就過去問:“你不愛吃雞蛋嗎?”
“愛吃。”女孩小聲說。
“那你為什麼不吃呢?”
“這個雞蛋和我們家的雞蛋長得不一樣。”女孩麵帶難色。
“說說看,你們家的雞蛋長得什麼樣?”教育專家好奇地問。
“我們家的雞蛋是白的,軟軟的,好咬。這個雞蛋太硬,咬不動。”
老師仔細一問,才弄明白,原來她從小在家從來沒看到過煮雞蛋、剝雞蛋的過程。都是大人剝好了,切成兩半,放到她麵前。難怪她不會剝。
老師問女孩旁邊的幾個小同學:“你們知道雞蛋是從哪兒來的嗎?”
“知道,是從冰箱裏拿出來的。”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
多麼可笑而可悲啊!這樣的孩子,怎麼能指望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才呢?
當前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要避免孩子隻追求分數、忽視實踐的傾向;要求孩子不僅要有獲得書本知識的能力,還要善於從實踐中得到“活”的知識,以及把書本知識應用於實踐。
在這方麵,國外的學校似乎做得更好。在國外,許多學校裏都設有選修的實用性課程。比如,在奧地利有勞動技能課——烹飪、縫紉等,孩子們可以學習做菜,縫補衣物等;在澳大利亞的中學,可以選修木工課、手工課、電工課、媒體課等。
而在我國的教育中,到大學裏才有選修課,並且大多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枯燥無味。現在學校裏的課程表上雖寫著勞動課,可是大多隻是單純的大掃除,或完成一些勞動材料。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老師要搞一些活動,比如去外麵野炊,總是害怕出意外、承擔責任,考慮再三,最後放棄。
實踐證明,積極參加多種多樣實踐活動的孩子,往往在學校裏的生活自理能力強,也有較強的責任心,學習、品德也相當優秀。
因為孩子在實踐中,能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能夠學會理解人、尊重人、珍惜他人勞動,熱愛生活,從而激發克服困難的主動性和自製力,提高解決困難的能力。而那種把過多的時間花在學習上,很少參加實踐活動的孩子,不僅無法獲得足夠的知識,還容易使頭腦由於處於一定程度的感覺剝奪狀態,而變得越來越僵化,反過來對書本知識的學習也是不利的。實際上,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學習,應該是緊密結合,互相促進的。
曆史上的不少發明家,小時候就有愛動腦、愛動手的良好習慣,並且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作為父母,要懂得實踐活動的重要。比如,平時可以培養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收拾床鋪、洗衣、摘菜、洗碗、掃地等;當孩子需要搜集一些信息、資料時,父母要密切配合;
父母還可以培養孩子做一些需要動腦筋的實踐活動,如自製玩具、學習剪紙等,孩子在實踐中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會高興而更樂意去做。
心理知識:
人的感官每天都在從外界獲得各種刺激和信息。這種活動就是感覺。感覺雖是一種簡單的心理活動,卻十分重要,它使人們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種屬性,從而保證機體和外界環境的平衡。可以說,感覺是認識的開端,知識的源泉。
那麼,感官如果停止或者過少從外界獲得信息,會怎麼樣呢?
心理學家發現,這不僅會使人減少信息的攝入量,而且會使人的身心變得不正常。
美國心理學家黑伯(D.O.Hebb)發明了一種“感覺剝奪”實驗。在實驗中,他讓被試者在小房間裏,躺在床上,除了吃飯睡覺不許起來:他們的眼睛戴著護目鏡,手上戴著厚手套,耳朵戴上了耳塞,看不到、聽不到也摸不到外部的世界。這樣隔離12小時、24小時、48小時後,再讓被試者接受算術、字謎遊戲及組詞等測試,結果是隔離時間越長,測試的成績越差,嚴重的甚至出現難以集中精力、易激動、對刺激過敏、緊張焦慮、思維遲鈍、出現錯覺、幻覺。
這個實驗證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必須不斷從外界獲得新的刺激。
14.專注是效率的前提——注意穩定性
父母要盡量給孩子提供不受打擾的環境,並幫助孩子養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家教啟示:
要想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須有執著、專一、忘我的精神,也就是把注意力穩定在注意對象或所從事的活動上。就像凸透鏡把光線聚在一點上,能產生巨大的熱量,甚至引起燃燒;沒有高度的注意穩定性,幾乎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