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幫孩子把潛力發揮出來(2)(2 / 3)

孟子的《弈秋》中曾講過一個故事:有甲乙兩人向下棋名手弈秋學棋,其中甲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而乙則心不在焉,隻想著怎樣彎弓搭箭去射下飛來的天鵝。結果最後甲成了下棋高手,而乙卻一事無成。這說明了精力集中的重要性。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集中注意力是學好功課的前提。可是有許多孩子做功課總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學一會兒玩一會兒,身體左搖右晃,眼睛東張西望,本來隻需20分鍾完成的作業,卻拖拖拉拉用了一小時。這讓父母很苦惱。那麼,父母怎樣才能使孩子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呢?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1.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充足的睡眠,精力就充沛,反之,做功課容易精神渙散,打瞌睡。因此要保證孩子每天9小時的睡眠。

2.避免幹擾。孩子做功課時,父母要盡量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孩子的自製力沒有大人強,容易受外界幹擾。音樂、談話、電視、玩具、遊戲機、漫畫、電腦等“引誘”,常能把他們吸引住,使他們眼睛雖望著書本,心卻飛到了九霄雲外。父母吵架也容易使孩子恐慌不安,受情緒困擾而不能集中精力學習,都是需要避免的。

3.要有固定的環境和學習時間。環境變化是影響孩子集中精力的一個障礙,如經常搬家,轉換環境,進食不定,接送上學的入經常變換等。孩子對不規律及不安定的生活,總是需要時間適應,年紀越小的孩子適應時間越長。父母盡量不要變換孩子周圍環境中的這些因素。父母還可以給孩子一張固定的屬於自己的書桌,把課本集中在一起放在書桌上,讓孩子每次坐到桌前,便容易收拾心情,集中精力。

父母還可以與孩子一同編排學習時間表。學習的時間應有一定的規律,如每天晚上七點半開始做作業。孩子一旦養成習慣,到學習時間大腦便容易進入最佳狀態,開始學習。

4.學習要有調劑。孩子的天性活潑好動,要他們長時間做功課很難。而且根據注意穩定性原理,注意穩定性具有時間的限製。那麼,父母可以讓孩子定期休息以放鬆大腦。研究證明,小學一年級至二年級的學生每次做功課20分鍾左右,三年級至六年級30分鍾至40分鍾後,注意的穩定性就開始下降,這時就一定要進行休息和玩耍的調劑,然後再來做功課,效率才高。

此外,孩子學習的時候,如果長時間地學習一個科目,容易引起情緒厭倦從而降低效率。因為注意單調的活動會降低人的注意力,活動多樣化而且不同的活動交替進行,就容易增加注意穩定的時間。

因此,學一個科目厭倦時,就換一個科目來學習,可以使頭腦重新恢複活躍。微軟前副總裁李開複在中學時,就經常使用這個學習方法。

5.父母要訓練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孩子每次做功課都有父母陪同,會使孩子形成依賴性,父母一旦離開,便無心繼續學習。因此,父母要訓練孩子獨立完成功課。如果孩子一開始不能適應,父母可以在開始時陪同,但中途退場,並逐漸減少陪同的時間,最後讓孩子完全獨立學習。

6.從玩遊戲中鍛煉。有趣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如下棋、畫畫、看書、練書法等。這些遊戲不但可以給孩子帶來樂趣,還可以使孩子領略到“越專心做,越有趣味,越能成功”的感受。

心理知識: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人的注意力長時間地穩定在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上。如上課時專心聽講,注意就會穩定在老師的講課上。

同注意穩定性相反的狀態是注意的分散,就是由無關刺激的幹擾或由單調刺激的長期作用,引起的“分心”、“走神”現象。

注意的穩定性,對於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非常重要。但是嚴格說來,任何人都無法使自己的注意長期穩定在某個對象上,也就是說注意的穩定有一定的時間限製。一般來講,單調的活動會降低人的注意力,而活動多樣化、不同活動交替進行或不斷出現新內容,就容易使人較長時間保持注意穩定性,從而提高效率。

15.興趣是學習的發動機——興趣心理

興趣是做事的巨大動力。父母要根據孩子在不同興趣階段的特點,鼓勵和幫助孩子形成有益的興趣。

家教啟示:

興趣一旦被激發,人們就會伴隨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誌努力,去積極地認識事物。由於興趣的這個特點,它對一個人的事業具有無法替代的促進作用。

比如,牛頓對蘋果為什麼會落地發生興趣,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蒸汽對周圍的物體產生動力,非常好奇,才發明了蒸汽機;當諾貝爾在實驗中發現了炸藥的配方時,他的十指和臉被炸得血肉模糊,他卻興奮地叫道:“我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