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幫孩子把潛力發揮出來(3)(1 / 3)

缺乏把事情做到底的習慣,是許多孩子的通病。比如吃飯,有的孩子從來不把所有的飯菜都吃掉,而是剩下一片胡蘿卜、一些米飯、半個橘子。這種傾向在學習和工作上也能反映出來。我們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學到一半時放下手裏的東西,不再學了,又開始幹起別的事情來;有的孩子練習鋼琴時,開始還把手放在琴鍵上,沒多久就不彈了,開始坐在那裏發呆。對此,根據籃球架效應,父母可以采用分割目標的方法,把一個大目標分解成幾個小目標。最先擬定容易達到的目標,達到了之後,再開始追求下一個小目標。這樣孩子才容易把一件看似很大的事情做到底。

比如學鋼琴,讓孩子用功學習時,不要隻反複說“好好學習”,而應該說“再學習30分鍾”。這樣就給孩子指出了短期目標,孩子幹起來就有了勁頭。孩子如果看到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目標,會油然產生“一定要努力”的幹勁,而達到目標的喜悅會使他增強實現下一個目標的動力。

又如,一個中學生每天睡懶覺,6:30才起床。爸爸強迫他每天早晨5:30起床,6:00開始讀英語。一下子提前了一小時,孩子感到比較為難。媽媽出麵調停,允許他6:15起床,他才輕鬆答應。半個月後,媽媽又讓他提前15分鍾起床,他又同意了。這樣一步一步提高對他的要求,兩個月後,他就能在5:30起床了。

總之,父母不要從一開始就給孩子提出過高的目標,而使孩子受到挫折;而應適度地定出孩子能夠實現,但又有一些難度的小目標,通過小目標的逐步實現,來增加孩子的自信。這樣,就可以培養出做任何事都能“持之以恒”的孩子。

心理知識:

我們都知道,如果籃球架有兩層樓那麼高,那麼對著兩層樓高的籃球架,誰也別想把球投進籃圈,也就不會有人去做投籃那樣的傻事;但是如果籃球架跟一個人差不多高,讓人不費力氣就能“百發百中”,恐怕也會讓人覺得沒意思而不會去從事。正是目前這個跳一跳、夠得著的高度,才使籃球成為受歡迎的體育項目,使無數體育健兒為之樂此不疲。籃球架的高度啟示我們,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對人最有吸引力。這樣的目標,人們會以高度的熱情去追求它。

17.避免拖遝的壞習慣——最後通牒效應

為了避免孩子形成拖拉的習慣,父母要給孩子規定完成任務的最後期限。

家教啟示:

在學校裏常有這樣的情況:如果老師在星期一給學生布置一項作業,要求星期五之前交上來,同時強調最好盡快完成,那麼星期二到星期四能夠收到的作業一般很少,而星期五才是交作業的高峰,並且星期五放學之前基本可以收齊。

可是如果布置作業時,要求在星期三之前交上來,即使不再強調最好盡快完成,那麼大多數學生也能在星期三放學前交齊作業。

這體現了人類天性裏的拖拉傾向以及最後通牒效應對於拖拉習慣的遏製。

拖拉是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毛病。孩子在學習上的拖拉,一般有三方麵的原因:一是學習興趣不高,學習主動性不強,隻是為了應付老師和父母才學習;二是性子慢,幹什麼都不著急;三是時間觀念不強,不珍惜時間。孩子容易拖拉的這個壞習慣,也反映在生活的各個方麵,如穿衣、吃飯、玩耍等。

那麼,父母該怎樣糾正孩子拖拉的習慣呢?

首先,要讓孩子懂得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和財富。要告訴孩子,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抓住時間,磨蹭拖拉,就容易被社會淘汰。

其次,要給孩子規定完成任務的時間。人天生有惰性,規定完成任務的時間會給任務接受者造成心理壓力,迫使他按期完成。父母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製訂一些方案,給孩子規定明確的完成任務的期限。比如,可以對孩子說:“你必須在8點15分之前完成作業,否則,周末就不帶你去玩。”“你把鞋穿好了,書包收拾好了,我就給你端早飯來。”“還有兩分鍾了。兩分鍾內你必須把所’有事做好,然後上學去。到了時間我不會等你。”有了明確的任務,孩子學習就有了動力,就能保持緊張狀態。經常這樣做,可以培養孩子對時間的緊迫感。

第三,父母要教孩子每件事都要提前做好準備。並且做事要有順序。比如,早上起來,先穿衣服,然後上洗手間、刷牙、洗臉、吃早飯。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在進行閱讀、答題、勞動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並不斷提醒孩子:“現在該做……有什麼問題嗎?”做完以後,可以共同討論,對方案進行調整,爭取下次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