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時完成,父母可以表揚和獎勵孩子,比如,對孩子說:
“你在吃飯前就已經把衣服穿好了。做得很好!你把所有事提前做好後,還有幾分鍾時間,可以休息一下。”
這樣,設定最後的期限,並進行適當的引導,就會逐漸改變孩子拖拉的毛病。
心理知識:
很多人有這樣的習慣,就是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習慣於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努力完成。這種習慣反映了人類拖拉的傾向:在從事一些活動時,總覺得準備不足,感到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況下,例如,情況不允許的時候,或者已經到了規定的時間,人們基本上也能夠完成。
不規定期限,人們就容易拖拉;規定了最後期限,人們就容易按期完成。最後通牒對人的這種敦促作用,叫做“最後通牒效應”。
18.過分的壓力會使孩子表現失常——動機適度
父母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而要讓孩子保持平常心,這樣,孩子在學習和考試中才能發揮得最好。
家教啟示:
有一名學生,連續兩年參加高考,都因為在考場上過度緊張而落榜,而按平時的考試成績,他完全可以進重點院校。
第一門考數學時,有一道題他平時沒見過,就緊張起來,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神情慌亂,雙眼模糊,看不清試卷,結果本來擅長的科目考得一塌糊塗,最後以3分之差落榜。
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他又走進了高考的考場。但一進考場,又被籠罩在一種無形的緊張氣氛中。明明會答的題目,甚至平時熟悉的題目都變得陌生起來,待走出考場才恍然大悟,結果又以7分之差落榜。
兩次考場失利使這個男孩墜入痛苦的深淵,再也沒有勇氣參加高考了。
我們在生活中也常有類似的體會,就是越是緊張越發揮不出正常的水平。用動機適度定律來解釋,就是由做事的動機過強造成的。
如果我們稍微降低一下自己的動機,讓自己的動機處於既不太高也不太低的比較適度水平上,可能就會發揮得更好。
為了讓孩子在學習和考試中處於動機適度的水平,父母自己首先要保持平常心,不要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因為,孩子的巨大壓力往往來源於父母。
一個幼兒班上,很多孩子在學珠心算,有個新來的孩子叫方方,還不會寫數字,放學前老師讓他練習寫數字1~10。父母來接孩子時,方方剛要把本子交給老師,媽媽就拉住了他:“給媽媽看看,寫得怎麼樣。”她一翻開本子就吼了起來:“你這寫的什麼呀?亂七八糟的!重新寫!”說著拿起橡皮就把方方本來寫好的都擦掉了。
方方又拿起了筆,小心翼翼地寫,媽媽在一邊不停地指導著,稍有差錯就擦掉重寫。寫到5,方方總是寫不好彎勾,媽媽又在一旁吼起來:“你怎麼這麼笨啊!你看人家都已經會那麼難的了,你怎麼連寫數字都寫不好啊!”孩子忍不住了,哭著說:“媽媽,我不會寫……我不會,我不會……”
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過度的期待,隻能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既讓孩子表現失常,又剝奪了孩子應有的快樂。
在對待考試的態度上,父母不僅自己要保持平常的心態,還要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心態,讓孩子處於動機適度的水平。這就需要幫助孩子摒棄心中的非理性觀念。
許多考試焦慮、緊張的學生經常對自己或對別人說:“我在重要考試中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證成功。”“如果我在重要的考試中失敗,我就會沒有價值,別人就會看不起我,我會很沒麵子。”“如果考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毀了。”這些話縱然能增強他們考好的決心,但也容易引起焦慮,不利於水平的發揮。
父母要告訴孩子:“失敗帶來的後果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即使是高考,也往往不是一考定終身;雖然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去做好,但是萬一沒有做好,天也不會塌下來;即使我們盡了力,結果如何也不完全由我們所左右,但隻要我們盡了力,就問心無愧了。”
心理知識:
心理學上,動機水平是指:—個人渴望完成一項任務的程度。
心理學家通過分析動機強度與行為效率的關係發現: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在一般情況下,動機水平增加,學習或工作的效果會提高。但是,動機水平並不是越高越好,超過一定限度,學習或工作的效果反而更差。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認為,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於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