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最佳的動機激起水平與任務的難度密切相關:任務越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越高;任務難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適中;
任務越困難,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19.引而不發,促使孩子思考——心理張力
父母向孩子提出問題而不給出答案,或者孩子麵對困難時父母不馬上伸出援手,這樣反而會促使孩子自己去努力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教啟示:
父母經常抱怨:
“我給孩子講的話他總是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
“我已經厭煩了成天對他嘮嘮叨叨說個不停。”
“我和他講道理講到灰心,但還是不管用。”
這是因為,通常父母講道理的方式是:父母自始至終充當主角,父母說個不停,孩子隻是聽。用這種方式講道理效果並不好。
那麼,用什麼樣的方式講道理更有效呢?答案是:向孩子提出問題。而且是問而不答,對孩子提出問題但卻不作解答,讓他們自己進行思考和推理。比如:
“如果你堅持那樣做,結果會是怎樣的?”
“如果別人那樣對待你,你會有什麼想法?”
當然,通過提問讓孩子來進行推理,並不意味著不需要直截了當地給他們講道理。隻是在講道理之前,要先提問,而且有時問而不答。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行為。
一個簡單的提問“你在做什麼?”可以讓孩子停止做他們不該做的事;“你現在應該做的是什麼?”可以讓他們做他們應該做的事。
另外,提問能幫助孩子記住規則,如問“打人的後果是什麼?”孩子回答“在椅子上坐15分鍾”就加深了印象。
除了品格教育,給孩子講知識也不要采用“填鴨式”的方法,而要盡量用問題來啟發他們獨立思考。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提出問題可以促使孩子自己去思考、尋求答案。
當孩子麵對一個問題,而沒有答案的時候,心理上會產生一個張力係統。這個張力係統是由好奇心形成的。如果父母馬上告訴孩子答案,這個張力係統很快就會消失,那麼孩子對這個問題就既沒有深入的思考,也不會留下深刻印象。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賣賣關子、吊吊孩子胃口,讓孩子想要解決問題的心理張力維持的久一些,就會促使孩子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即使最後沒想出答案,也可以經過思考而加深理解和記憶。
哈佛男孩張肇牧的父親就善於使用這個方法。年僅4歲10個月的肇牧十分喜歡做實驗性遊戲,實驗總是由爸爸說,他動手做。
“肇牧,從你的玩具中,找出兩個同樣大的杯子,一個比杯子大的碗或者是鍋都行。”爸爸說。
肇牧把三樣東西拿來了,“爸爸,你看行嗎?”
爸爸滿意地說:“行。你用鍋裝些水來,並且將水分別倒進兩個杯子,要求兩個杯子的水要一樣多。”
肇牧按示意進行,然後爸爸問:“你看兩個杯子的水,是不是一樣多呀?”肇牧左看看右瞧瞧,說:“啊,是一樣多。”
“你把一個杯子的水倒進鍋裏。你再看看,是鍋裏的水多呀,還是杯子的水多?”誰知肇牧不假思索地給了爸爸滿意的答複:“一樣多。”
“為什麼?你看鍋裏的水這麼少,杯子的水那麼多,怎麼是一樣多呢?”肇牧從容地說:“爸爸你看,這是兩個同樣大的杯子,我倒進的是同樣多的水,然後再把這個杯子裝的同樣多的水倒進了鍋裏。因為鍋比杯子大,所以看起來鍋裏水像少些,其實它們一樣多。”
4歲多的孩子,就對液體容量守恒定律有如此清晰的認識,這和t爸爸平時經常鍛煉他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分不開的。
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時,也可以應用這個原理:可以講故事梗概,讓孩子講情景;或講大半部分,留下結尾讓孩子自己編。這樣可以激發起孩子濃厚的興趣,叩開孩子的心扉,讓孩子主動地汲取客觀世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