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幫孩子把潛力發揮出來(4)(1 / 3)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基於心理張力效應,父母也不要急於幫忙,或急著上陣,而要“延遲”一下幫助的時間,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獨立克服困難。一位媽媽對此頗有體會:

在平時的生活與遊玩中,我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提醒他自己想辦法。當他遇到困難時,他會求助我:“媽媽,幫幫忙。”我會告訴他:“自己想辦法好嗎?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而且幾乎每次他都能做到。比如有一次,他想玩放在電視機櫃上的兩個飲料瓶,但他夠不著,於是向我求助。我照例說:“自己想辦法,媽媽相信你。”於是他把小凳子搬過來,踩在小凳子上,但這樣隻能夠著離他近的那一個瓶子,另一個還是夠不著。他又向我求助,我仍然告訴他,自己想辦法,媽媽相信你。接下來的舉動讓我又驚又喜——他略微思索一下,然後拿起手中的一個瓶子向另一個瓶子扔去,把那個瓶子砸倒了,就夠著了——我驚訝地不知說什麼,連我都想不出這樣的辦法……孔子說:“引而不發,躍如也。”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

“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從來就沒有什麼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慮、去想辦法、去解決、去處理,長此以往,就會扼殺孩子的思考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理知識: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被譽為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他認為:人有一種自然傾向去完成一個行為單位,如去解答一個謎語,學習一本書等。這種心理傾向叫做“心理張力”。

比如,你一筆畫個圓圈,在交接處留出一點空白,如果回頭再瞧一下這個圓,你肯定會閃現出要填補這段空白的意念。

人總是企圖滿足自己的需要,完成自己的動作,比如,渴了就要喝水,餓了就要吃東西,想得到一輛新款的汽車或是大一點的房子。每一個人所被喚起但未得到滿足的心理需要,都會產生一個張力係統,張力係統決定著這個人行為的傾向、心理的基調和特點。

產生張力係統,會促使一個人采取行動去達到目標。沒有完成的任務使沒有解決的張力係統永遠存在;而當任務完成後,與之並存的張力係統也會隨之消失。

20.找出孩子的優勢——優勢效應

每個人都有其優勢、劣勢,一個人往往容易在他的優勢方麵取得成功。父母要找出孩子的優勢,重點發展這一方麵。

家教啟示:

化學家奧托·瓦拉赫小的時候,父母為他選擇了文學之路。誰知他的老師卻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接著,父母根據瓦拉赫的意願,讓他改學油畫,可是學校給他評語是:“你是繪畫藝術方麵不可造就的人才。”

於是,許多教師認為他是個“笨拙”的學生,成才無望。正當父母無所適從的時候,化學老師根據瓦拉赫做事一絲不苟的特點,猜他也許具有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因此建議他試學化學。

結果,化學觸發了瓦拉赫的潛能,點燃了他智慧的火花,這個文學、繪畫方麵的“差生”,一下子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麵“前程遠大的高材生”。最後,在化學方麵的卓越成就使他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正常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的“潛能”。由於遺傳、環境和教育以及個人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孩子間的“潛能”存在著差異,發展也不均衡。如果說社會上有“三百六十行”,那麼,孩子“潛能”、優勢、特長的差異恐怕也不少於三百六十種。正如有的教育專家說的:每個孩子都具有某種“潛能”,都有可能成為三百六十行中某一行“狀元”的苗子。不僅如此,孩子的發展也不均衡,體現在:有的早慧,稱為“神童”;有的小時“愚笨”,卻大器晚成。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根據主觀的願望和片麵印象,硬要孩子向某方麵發展,那麼孩子不僅不能“揚長”發展,甚至會表現得相當“笨拙”。如果父母由此而認為孩子沒有出息並失去信心,就可能淹沒孩子尚未發現的潛能,還會使孩子產生“我無能”的“認命”心理,降低他的自尊和自信。

要想發現孩子的優勢,並使之充分發揮出來,父母首先要明咱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愛動的和不愛動的孩子,說話多和說話少的孩子,喜歡熱鬧和喜歡獨處的孩子,沒有什麼好與不好之分,他們隻是很不一樣。你的孩子雖然不會彈鋼琴,但他可能遊泳很好;你的孩子雖然對計算沒有興趣,但他可能很喜歡聽故事……父母要努力了解孩子的優勢所在:一般來說,語言智能強的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強,對語言的理解快;數理邏輯智能強的孩子,計算能力好,喜歡推理分析;空間智能好的孩子,喜歡搭積木、建房子和畫畫;肢體運動智能強的孩子,動作協調性好,模仿動作惟妙惟肖;人際智能強的孩子,可能是天生的領導者,善於和人打交道;音樂智能強的孩子,對節奏敏感,喜歡唱歌跳舞;內省智能好的孩子,做事有計劃,充滿自信;自然觀察智能強的孩子,喜歡動物植物,觀察力過人。隻要細心留意孩子的表現,你就會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了解到他的優勢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