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幫孩子把潛力發揮出來(4)(2 / 3)

發現了孩子的優勢,就要珍惜他的優勢。孩子喜歡動物,不喜歡樂器,就不要強迫他彈鋼琴;孩子喜歡運動,不喜歡畫畫,就不要逼著他學畫畫。相反,父母要鼓勵和發展孩子的優勢。孩子對恐龍、對動物有興趣,你可以帶他去自然博物館,和他一起買關於恐龍、關於動物的書,鼓勵他對這方麵的研究,孩子長大時,成為生物學家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果孩子特別喜歡打球、遊泳等體育活動,就為他提供條件,說不定就能培養一個世界冠軍!當然,不成名成家也沒關係,將來如果他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職業,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也會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心理知識:

蓋洛普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調查公司。它通過研究成千上萬的成功案例發現,成功者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懂得揚長避短。

蓋洛普借用近年腦科學的研究成果,發現一個人在3歲至15歲時,大腦的基本特征已經形成,也就是智力上的優勢、弱勢基本已經定型,很難改變。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比如,你可能是個交往型的人,或者是取悅型的人,或者是個統帥型的人,或者是個和諧型的人,這些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一種類型的人去做另一種類型的工作,往往不會成功,因為他沒有發揮自己的優勢。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一個人隻有知道自己優勢,才能知道自己會在哪裏能夠成功,這叫做“優勢效應”。

發現自己優勢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自己過去的經曆中,尋找自己最為得心應手,也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因為這裏蘊藏著我們的優勢。

發現優勢以後,我們就要專注於它,做自己所擅長的工作,讓優勢得以發揮。同時加強這種優勢,不斷反思自己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或需要吸收新知;在哪方麵的知識已經落伍,需要更新這方麵的知識或技能,以免被時代淘汰。

而對於無能為力的領域,就不必耗費過多的心力。因為在這些領域,我們往往缺乏天分,就連做到“馬馬虎虎”都不容易。而從“一無所知”進步到“馬馬虎虎”所需耗費的精力,遠比從“優秀”進步到“卓越”所需的功夫更多。所以對於這些方麵,隻要做到別讓它拖我們的後腿就行了。

21.學習要與生活聯係起來——自我參照效應

當信息與自己相關時,能夠引起人更大的興趣,記得也更紮實。父母要教孩子把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實際需要聯係起來,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家教啟示:

人們也許可以通過死記硬背掌握大量信息,也可以通過大量重複練習形成某種技能,但是這樣形成的知識和技能,卻不一定紮實。

因為如果沒有和自己有切身關係的話,知識就不太容易引起我們的重視,很難形成紮實的記憶。

因此,父母要想使孩子學會某種技能,就要盡量讓他們把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使孩子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記得更紮實。

比如,一位父親喜歡收藏,通過自己的經驗,他認為收藏家有三個特點:一是知識淵博,並在某一方麵有所專長;二是工作、學習和生活都很有條理;三是能從收藏活動中獲得許多樂趣。

為了培養女兒有條理地做事的習慣,他有意識地誘導女兒對收藏的興趣,鼓勵她收藏自己喜歡的畫片。他教女兒有關分類收藏的知識和方法,把各種題材和樣式的畫片,分門別類裝在不同的信封裏,並注明編號、寫清目錄。

後來女兒說,自己從收藏過程中得到了許多樂趣,還學會了有條理地做事。從此她總是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得有條不紊,比如,書包裏的東西放得整整齊齊,不需要像過去那樣翻個底兒掉才能找到東西。

這個女孩兒之所以養成了有條理的習慣,是因為她是在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時,自然養成的。就是因為覺得和自己密切相關,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一項知識或技能。

在對語文的學習中,也可以應用這個原理。要想使孩子真正理解課本中的文章,與作者及文中人物產生“共鳴”,父母可以在文本世界和孩子的生活世界之間,搭起一座橋梁。比如,《風箏》是作家賈平凹的作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為了讓孩子對放風箏有直觀體驗,父母可以帶孩子去公園放風箏。通過自己動手放風箏,孩子對課文的理解就不會僅僅停留在抽象的文字和理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