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數學也是如此。數學是抽象的科目,對很多孩子來說比較枯燥。但是父母要讓孩子感到,數學有非常實際的用處。比如,讓孩子去商店買各種商品,讓他算需要多少錢。這會讓孩子感到學有所用,從而激起對學習數學的興趣。父母還可以在購買家具或搬動家具的時候,讓孩子拿尺子進行丈量,以學會度量。
自我參照效應,也非常適用於英語的學習。眾所周知,我國的英語教育一直是強調應試的“證書教育”,造成了大量“啞巴英語”、“無用英語”。而現在很多人已意識到英語學習應從“應試英語”向“應用英語”轉變——因為後者與學習者切身相關,可以加強學習效果。
1985年1月,王珂迷上了電子遊戲。母親不但沒有阻止他,還給他買了遊戲軟件。可是安裝遊戲的時候,王珂發現整個遊戲是英文版本的,可是他剛學英文,幾乎看不懂。媽媽說:“這套遊戲你玩不了,不懂英文你是無法過關的。”王珂說:“那我現在就學英語,我肯定能打通關。”
然後王珂突然變得對英語熱情起來,專門買了一本英語詞典。
經過認真學習,一個月後,王珂就可以玩英語版的“紅色警報”了。
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他還掌握了DOS、Windows等操作程序,也開始嚐試編些小程序。他的興趣由電子遊戲轉到了編程上麵。2002年7月王珂開發的“安裝程序開發工具”軟件,在17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2003年他憑著“一技之長”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學。
王珂學習英語和編程的動力,正是來自於和自己切身相關的事情——玩遊戲。如果隻是在課堂上學習這些知識,恐怕效果還不一定有這樣理想。
把英語變成可以應用的英語,還有很多辦法。比如在家具上貼上英文名稱,以促使孩子把英語單詞和生活聯係起來。父母也可以和孩子進行英語對話,或者鼓勵孩子看英文電影,閱讀英文的報刊、雜誌等。
心理知識:
人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在接觸到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或者事情時,更不容易忽視或遺忘。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記憶的,“自我參照效應”。
有一個試驗證明了這個效應,試驗者讓被試者看一則照相機的圖片廣告,然後分別問他們三個問題,“這張圖片有沒有紅色”,“這是什麼”,“你用過這種產品嗎”。過後,讓被試者回憶照相機的牌子。
結果被問過第三個問題的人回憶得最好。這是因為第三個問題與我們自身有直接的聯係。
22.別束縛了孩子的創造力——心理定勢
孩子天生因為沒有受到定勢思維的束縛,往往具有高超的創造力。父母要保護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創造性思維,不要拿自己的觀念和現成的答案去束縛孩子。
家教啟示:
孩子跟成年人相比,更不容易受定勢思維的影響,也正因此,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一般比成年人要強。
跟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智力因素比起來,創造力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力。遺憾的是,許多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重視的是前麵幾種能力,忽視了創造力的培養。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創造潛能,這種創造潛能就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一會兒把掃帚當馬騎,一會兒把它當衝鋒槍,一會兒又用它來堆雪人。可是,成人受定勢思維的影響,覺得掃帚就是掃帚,是用來掃地的。而孩子的行為卻體現了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發散思維”,就是發現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處。又如,許多孩子凡事都喜歡問個“為什麼”,喜歡嚐試新鮮事物,思考變化多,反應迅速,不受已知信息的限製,等等。這些都體現出,孩子由於思維中很少受到心理定勢的影響,比成年人往往有更多的創造性。
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和活動,會給他們帶來很大快樂,使他們精神、心理獲得極大滿足和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有助於孩子建立對環境和社會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又有助於他們的創造力在日後的實際工作中得到進一步發揮。
創造力是一種求新求異、設法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而使問題得以解決的能力,它的前提是要打破定勢思維。因此父母應改變“包辦”思想,不能把自己的思維,強行變成孩子的“思維定勢”,不能自已怎樣想,就逼著孩子同樣的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