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父母的知識經驗要多於孩子,但孩子也會擁有父母所不具備的新點子、好主意。對孩子創新思維的鼓勵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什麼事都給他答案,將來等你不能手把手教他的時候,他自己就無法想出答案了。因此,父母應創設一種寬鬆、民主、自由的家庭氣氛,讓孩子擁有充分思考和做事的權力,這才有利於孩子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好奇也是創造性思維的前提之一。發明創造往往萌芽於對某事物或現象的好奇。孩子有了好奇,才會有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並在探索中積累知識經驗,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心理學家發現,如果好奇心受到獎勵,孩子就會願意繼續進行某種試驗和探索;相反,如果好奇心受到遏製,孩子就會變得不敢探索,降低求知欲。
另外,創造性思維更偏重於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從多角度、多方位探索問題、尋找答案的思考方式,可能經常是非常規、反常規的,它來自於想象。隻有在自由的幻想中,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才會萌發。因此父母對於孩子所表現出的、所談論的理想和抱負,建立於幻想上的自我概念等,不要認為異想天開、不切實際或微不足道而不屑一顧,要給予支持和指導。同時要耐心幫助他們,使孩子明白過多、過分誇大的表現是不正確的,引導他們從正確的思路上去想象、去創造,理想要與實際相接近,與實際生活相符。
創造性思維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需要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而知識和經驗來源於豐富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生活能為孩子提供運用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因此,父母要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空間廣闊、內容豐富的生活環境,使孩子擁有較多的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機會。
此外,父母還要允許孩子犯錯。在從事某種創造性的活動時,許多孩子都會因種種原因而犯這樣那樣的錯誤,父母卻不能因此而對孩子大加斥責,甚至給孩子做出種種限製,剝奪孩子動手、動腦的機會。比如,有的孩子為了看看玩具裏麵究竟是什麼,把新買的玩具給拆壞了,如果父母狠狠批評孩子,那麼孩子將來可能不會再破壞東西,但是一個小科學家的苗子也許就被父母扼殺在搖籃裏了。
因此,父母可以給孩子講明道理,但不要打擊孩子的探索精神。
心理知識:
有這樣一個問題: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個小孩,急促地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
請你回答: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麼關係?這個問題,在100名被試者中竟然隻有兩個人答對。後來對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為什麼許多成年人對這樣簡單的問題,反而不如孩子回答的正確呢?這是因為:按照成人的經驗,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從這個前提去推想,就找不到答案;而小孩沒有這方麵的經驗,思維沒有受到限製,所以一下子說出了正確答案。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了心理定勢對人的思維的影響。什麼是心理定勢呢?簡單地說,就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用過去形成的經驗來衡量新的事物,使人們在認知新的事物時,在主觀上有一定的定型。上麵事例中的成年人,因為具有“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
這樣的思維定勢,妨礙了尋找到正確答案。相反,孩子卻沒有這樣的心理定勢,所以才沒有受到思維的束縛。
心理定勢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它可以使我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相當熟練,甚至達到自動化,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壞處是,它有時會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隻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用其他“捷徑”,而妨礙問題的解決。
心理學認為,定勢思維是創造力的大敵。創造性思維是一種獨特的心理過程,是個人產生一些新穎、奇特的看法,或者製作出一些全新產品的思維過程。如果人們受到心理定勢的束縛,就不容易創造性地發現問題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