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使用多種感官來學習——感官協同效應
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如果同時使用多種感官,效率會大大提升。父母可以教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使用多種感官——用眼,用口,又用手,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家教啟示:
宋代的大學者朱熹曾發明了一種“三到”讀書法:“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絕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這個方法被後代的許多文人發現非常有效。那麼它為什麼有效呢?這就是感官協同效應的作用。
在這種學習方法中,我們同時使用了兩種感官——視覺和聽覺。
眼睛看著,嘴裏述說(也就是耳裏聽著),就比單純用眼睛看學得更快。當今的電化教學(視聽教學),也是利用感官協同原理,把聲者與畫麵相結合,生動形象與情緒感染相結合,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也懂得感官協同效應。比如,小學生對多位數除法的算理很難理解;老師就讓學生用小棒分一分,邊看,邊想,邊說。在幾何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就讓學生嚐試動手操作,去摸、折、圍、剪、拚、搭用紙做的幾何圖形,然後再用語言表達,在腦中想象,這樣更容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作為父母,如果想要孩子取得良好的、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就要告訴孩子在學習時,要盡量多使用幾種感官。
感官協同效應對學習英語特別有效。如果學習英語的時候,既看紙上的英語,又聽別人說英語,並且自己也說英語,這樣,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就可以學得更快。父母要鼓勵孩子學習英語時,既要閱讀,又要聽、說。
學習其他的比較複雜的知識時,還可以用這個方法:把學到的知識,用自己的嘴複述一遍,看自己能否聽懂自己所說的,如果能,就說明自己真正理解了;如果表述不清楚,就說明自己還沒有真正理解,而且表述的過程,可以清理自己的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學習中用手,也可以加強記憶。文學家蘇東坡,在多年的求知生涯中,養成了抄書的習慣。他抄書,往往不是為了積累資料,而是為了加強對書的內容的記憶。
父母可以告誡孩子,在複習功課的時候,最好自己動手,摘出要點,編寫提綱,或者把一些重要的習題再解一遍,重要的公式重新推導一遍,動了手的印象總比不動手的深。萬一以後忘記了就可以回憶動手的情況,就能重新把公式推導出來或回憶起來。學習某些繁難的知識,可以通過視覺觀察後,用筆寫下來,反複朗讀,直至能背誦。過後,再抽閑暇時間不斷背誦,或回憶或默寫。
總之,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記憶時耳朵、眼睛、手配合起來,留在腦中的印象就深了。
另外,學化學和物理,對於實驗要特別重視。因為做實驗不但實際進行了操作,而且通過光、色、味,使聽覺信號、視覺信號、嗅覺信號一同湧入大腦皮層,建立起有機的內在聯係,就會比單純看書效果好多了。
心理知識:
美國心理學家格斯塔做過一個實驗。他把智商相近的10個學生均分為兩組,第一組在屋裏隻有5張椅子和5本《聖經》,第二組在室內除5本《聖經》外,還有幾本宗教故事畫集,並播放宗教音樂,然後要求兩組被試者都背誦《聖經》。結果發現第二組成績遠優於第一組。
這是為什麼呢?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由“感官協同效應”造成的。研究表明,人們在收集信息的時候,參與的感官越多,信息就越豐富,所學的知識也就越紮實。也就是說,多種感覺器官一齊上陣,能夠提高感知的效果。這就是感官協同效應。
科學家發現,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25%;但是如果把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就能記住知識的65%。
24.理性和感性思維不可偏廢——左右腦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