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避免孩子“心累”——心-理疲勞
為了避免孩子心理疲勞,父母需要減輕孩子的思想壓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調節孩子的身體狀態。
家教啟示:
父母要注意,孩子在學習上的疲勞包括兩種:一種是生理性疲勞,另一種是心理性疲勞。生理疲勞通過短暫的休息就能消除,但心理疲勞光靠保證睡眠時間是不行的。心理疲勞嚴重的還可能發展成心理變態,影響身心健康。所以,一旦發現孩子經常處於“疲勞”狀態時,父母應該分析一下,到底是屬於生理性疲勞還是心理性疲勞。
小迪是某重點中學的學生,自從進入高三後,各種測驗、模擬考試不斷,小迪似乎“忍無可忍”。開始時想方設法逃避這些考試,後來幹脆連課也不去上了,早晨賴在床上不起,摸都不願摸一下書本。麵對父母的責備,她一會兒聲言肯定能考上一個不錯的大學,一會兒又說不想考了。
其實,小迪的情況,是由對考試緊張、恐懼、抵觸,而產生了嚴重的心理疲勞。
心理疲勞一般有哪些表現呢?當孩子有以下表現時,就很可能是產生了心理疲勞:(1)不愛上學、不願見老師,有的甚至一到上學時間就會喊肚子疼;(2)不願做作業,一提作業就發怵,一看書就犯困,不願翻書本;(3)即使在沒有外界幹擾的情況下,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有的孩子手裏雖然捧著書,卻看不進去,記不住書中的話;(4)不願大人過問學習上的事,對父母的詢問保持沉默,或情緒極度煩躁,大人問東他(她)答西;(5)上課時經常打不起精神,課後卻十分活躍,表現為“玩不夠”。
造成孩子心理疲勞的原因有哪些呢?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學習負擔過重、壓力過大,造成學習中的過分緊張和焦慮。
有不少孩子整天擔心萬一學習不好、考試達不到理想成績,就對不起父母和老師。長期背負著這種精神壓力,總是處於焦慮、煩悶、恐懼、抑鬱的壓力之中,心理必然會陷入“心力衰竭”狀態。緊張和焦慮,會消耗掉孩子許多本應用在學習上的心理能量。
2.學習熱情不高、動機不強。學習熱情低、毫無持續學習動機的孩子,對外界環境極為敏感,往往誇大或高估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
當孩子處於心理疲勞的狀況時,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孩子擺脫這種疲勞呢?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孩子“減壓”。父母對孩子要有全麵正確的估計,對孩子的學習,不能單純以分數上的高低來衡量,要做縱向比較,即把孩子的現在和過去比。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幫他明確和分解階段性的奮鬥目標,用不斷取得的小成績激勵孩子,恢複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在愉快的情境中消除身心疲勞,學好各門課程。
父母還要盡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調動孩子本來具有的旺盛的求知欲,讓孩子感到學習知識是快樂的事情。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學習,即使學習內容多、難度大,孩子也不容易感到疲勞。
由於身心的相互關聯性,有時候身體上的調節,也可以對心理疲勞起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比如讓孩子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大聲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既能夠感到愉快,也可以通過發音器官的運動讓疲勞消失。或者讓孩子堅持做一項簡單的身體運動,如跑步、做操、打拳等;還要讓孩子學會與同學一起玩,比如打球、踢毽子、跳皮筋、跳繩等多人參加的遊戲,這些都會使孩子感到興奮、刺激,遊戲之後,精神疲勞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父母還要幫助孩子培養積極的心態,比如帶動孩子多念“車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鼓舞性的話語,使孩子對未來抱有樂觀的心態。考試考不好或做錯了事,讓孩子不要自悔自責、耿耿於懷,因為“誰都有可能失誤或犯錯誤”,仍然要讓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態,堅持正常的學習。
心理知識:
科學家曾試圖了解人類的腦子能夠工作多久而不疲勞,研究的結果令科學家們大吃一驚。他們發現:如果隻討論腦的話,那麼它“在8個或者12個小時之後,工作能量還像開始時一樣迅速和有效率”。或者說,腦部是完全不會感到疲倦的。
那麼我們的疲倦感來自於哪裏呢?心理治療專家們說,我們所感到的疲勞,很大程度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引起的,比如煩悶、懊恨、不受欣賞、無用的感覺,太過匆忙、焦急、憂慮等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