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細讀,向作品更深處漫溯
備課天地
作者:季薇薇
筆者認為,文本細讀應賦予它更廣泛的概念,語言文字是它豐富的內涵,時代背景、作品原著、各家研讀成果以及評論等是它的廣闊的外延。筆者以《少年王冕》為例,撐起文本細讀的長篙,感受到向文本更深處漫溯的精彩。
一、 挖掘文字內涵
少年王冕這一人物形象集中在“孝”與“勤”兩個字上。挖掘語言內涵,筆者發現每一處寫王冕“孝”與“勤”的詞句中,孝的方式、勤的方麵都各不相同。母親讓王冕輟學放牛並千叮萬囑,王冕一一答應。十歲的小王冕孝的方式是聽母親的話。這是“孝”的第一重理解——“孝順”。王冕把秦家給的醃魚臘肉包好帶給母親,後來畫畫掙了錢,就買些好東西送母親,這是孝的第二種表達方式——“孝敬”。王冕長大自力更生了,用牛車載著母親,到處走走,讓母親享享清福,這是孝的第三層境界——“孝養”。王冕“勤”的內涵也頗為豐富,細讀之,不難看出三個方麵:勤讀、勤畫、勤勞。
二、 梳理矛盾衝突
尋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之處,進行深入細讀、闡釋,能獲得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對人物形象的獨特感悟。母親讓王冕輟學放牛,王冕既說“在學堂裏悶得慌”,又說放牛的時候“還能帶幾本書去讀”。猛一看,他的話是前後矛盾的。抓住王冕在學堂裏是否“悶得慌”展開細讀,王冕放牛讀書,說明他愛讀書,不會悶得慌。再讀課文第1、2自然段,王冕早年喪父,家境貧寒,母親辛苦拉扯,針線活掙錢少,加上連續三年收成不好,王冕坐在學堂裏,想到這些,心裏難免“悶得慌”。無論王冕“悶得慌”一說是真是假,都能看出他善解人意,對母親的孝順和體貼。從是否“悶得慌”這一矛盾衝突的梳理中,文本細讀往前邁出了一大步。
三、 巧用補白藝術
有很多文章是留有“空白”的,巧妙地運用補白藝術,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內容,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能最大限度地提供學生想象和再創造的思維空間。王冕勤學畫畫部分,作者隻用寥寥幾筆略寫王冕三個月的學畫過程。筆者認為,是“勤”改善了王冕的生活,改變了王冕一生的命運。所以,應該濃墨重彩地渲染一下“勤”字,引導學生想象王冕如何刻苦練習繪畫。通過想象與補白,對文本理解更深刻,王冕人物形象深入學生內心。
四、 援引原著經典
細致地解讀原著,對教材的領悟和理解會更深刻,或許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教學過程中,筆者適當援引了《儒林外史》中的兩個片段。一是在感受王冕孝的不同方式之後,補充了“王冕每天吟詩作畫,侍奉母親;母親生病,王冕千方百計尋醫調治;母親去世,王冕捶胸頓足哀號,哭得左鄰右舍,無不落淚。之後,他悲痛萬分地過了三年的守孝生活。”通過這一原著片段的補充,學生深刻感受到,王冕的“孝”不是一時的行為,而是時時刻刻、自始至終把母親放在第一位。另一個片段是在理解以荷花喻人的寫法時援引的。“王冕親眼目睹不少官員逢迎拍馬、欺壓百姓,不願與其為伍。知縣聽說他荷花畫得不錯,親自下鄉來找他,他裝病不見。後來朱元璋也知他有才,親自聘他去做官,他推卻不掉,索性躲到山裏隱姓埋名。”這段文字是對王冕荷花般清高孤傲,淡泊名利形象的必要補充。
五、 解析背景資料
從廣義上講,文本還應該包括查閱的背景資料。作品的背景資料包括寫作的時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經曆和創作意圖,作品中人物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前人對這部作品的評論。文本細讀,應該充分閱讀這些背景資料。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本書寫了200多個讀書人,吳敬梓把王冕放在《儒林外史》第一回來寫,而且是作者唯一推崇的正麵人物,吳敬梓要“借名流隱括全文”。為什麼王冕是作者心目中君子文人的典型代表呢?將這一問題與“觀荷”一段緊密相連,王冕的品質與荷花的清高如出一轍,這就順利掃清了理解難點的障礙。王冕的《墨梅》,也是突破課文難點的重要資料。“不要人誇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詩句,表達了王冕要做梅花一樣的真君子的誌向,也反映出他與虛偽的封建禮儀的格格不入。從作者吳敬梓角度分析,他塑造王冕這一正麵形象,也源於他對黑暗社會現實的憤怒與批判,對科舉製度的反對。解析到這一步,就不難理解《儒林外史》作為經典名著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了。
(作者單位:蘇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