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科科最近發現了一個新的好玩的遊戲:就是把水倒在地板上,水會到處跑。科科可喜歡這個遊戲了,就把水杯裏的水都往地板上倒。奶奶發現了,生氣地打了一下科科的手,說:“科科,說過多少次了,水不能倒在地板上!”科科雖然覺得很好玩,但是奶奶那麼嚴厲,把科科嚇哭了,邊哭邊問:“奶奶,為什麼水不能倒在地板上?”
“常見的回答”
“幹了壞事還敢哭!閉嘴,不許說話!”
“專家分析”
每個孩子都會不停地嚐試他們認為好玩的遊戲,盡管那個遊戲會讓他遭到斥責或阻擾。很多時候,在家長的眼裏是搗蛋的事情,在孩子自己的世界裏都是很好玩的遊戲。比如:把好好的新書撕成碎片;剛剛整理好的櫥櫃裏的東西,轉眼又全給扔出來;放在桌子邊緣的東西,總是在一瞬間被孩子扒拉到地上……這些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也會讓父母惱火不已。盡管如此,還是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吧,因為孩子就是在貌似搗蛋的遊戲中慢慢地成長的。畢竟孩子的進步比任何物品的損壞都重要!難道不是嗎?
常見的回答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好玩的事情被禁止了,會感覺很委屈,而且在委屈的時候還不能發泄情緒,容易引發孩子的叛逆思想,更加不與家長合作。家長應該接受孩子的情緒,等孩子穩定情緒之後告訴他:“這樣雖然很好玩,可是破壞了東西。同樣的樂趣用其他方法也可以做到哦!”
“消極的回答”
“看你把水倒到地板上,地板都壞了,這都是你的錯,還哭什麼呢!”
“你真是個壞孩子,真是不懂事!這樣的事情都做得出來!”
“合理的回答”
“寶貝兒,這個遊戲很好玩是不是?可是地板會被水泡壞的。我們把水倒到大盆裏,看它怎麼走好不好?”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你好厲害,想出了這麼一個好玩的遊戲。可是,你看,水已經滲透到地板裏了,地板會怎麼樣呢?我們來想個更好的辦法來玩倒水怎麼樣?”
吸引注意力型-“寶貝兒,你這個遊戲很好玩,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嗎?媽媽這裏有個更好玩的遊戲,我相信你一定會喜歡的!來吧,媽媽跟你一起玩!”
轉移地點型-“寶貝兒,你喜歡玩這個遊戲呀?不過這裏不適合玩水呢!咱們到水池那裏去玩好不好?”
“溫馨提示”
孩子玩每一個遊戲都是很認真的,被人打斷會讓孩子感覺很煩,而被家長製止就更讓孩子氣憤了。看到孩子在玩“搗亂”的遊戲時,應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讓孩子找到更好的遊戲辦法,達到家長孩子雙贏,才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