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媽媽帶露露去超市買東西,露露很高興地和媽媽一起挑了很多東西。挑選好商品後,她們一起來到收銀台,把商品交給收銀員阿姨,阿姨掃完條形碼後,報給媽媽一個數字,媽媽就交錢。等媽媽交完錢,帶著露露離開超市的時候,露露好奇地問:“媽媽,你為什麼要給阿姨錢呢?”媽媽笑著說:“咱們買東西了呀!”露露繼續問:“為什麼買東西要交錢呢?”
“常見的回答”
“給你東西就行了,管那麼多幹嗎?你真是個大麻煩!”
“專家分析”
孩子從出生到漸漸長大,接觸的大部分是家庭成員。一旦到外麵接觸到新的事物,都會讓他們很好奇,想了解新的事物。像去超市購買東西,家長們認為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可是在孩子眼裏卻是很神奇的事情。在家裏,要用什麼東西可以直接拿來用;可是在超市,要購買需要的東西還要用家長叫做錢的一種紙去交換。這讓孩子很疑惑,他們還不知道,商品的所有權在商家,我們要獲得商品的所有權,就要花錢去換。
常見的回答不僅容易挫傷孩子的好奇心,導致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探索缺乏信心,而且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不對的,給孩子童真的心靈蒙上陰影。
“消極的回答”
“買東西當然是要交錢的,這有什麼好問的!”
“你還要不要自己的東西,再問就不給你啦!”
“合理的回答”
“寶貝兒,這個就像你和好朋友交換玩具玩一樣。你想要玩樂樂的飛機,是不是會把你喜歡的車給他玩呢?我們挑選超市的東西拿回家去,是不是也要給超市一些東西啊?錢就是我們給超市的東西。”
“舉一反三”
解釋名詞型-“寶貝兒,你觀察真的很仔細,你好細心啊!這個就是交換。就像你和鑫鑫換著玩具玩一樣,媽媽拿了超市的東西,就把錢交換給超市。”
快樂引導型-“寶貝兒,這就叫買東西。就是要用錢去換超市裏的東西。這也是個很好玩的遊戲哦,我們回家去玩買東西的遊戲好不好?”
吸引注意型-“寶貝兒,這就是買東西的意思!咱們購買超市的東西,就是用錢去換東西。咱們再去市場買點需要的東西,你來幫媽媽付錢,好不好?”
“溫馨提示”
孩子提出一些問題,解答時往往需用一些專有名詞。對比較小的孩子來說,要想將名詞解釋清楚並不容易。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孩子曾經經曆過的事例來打比方,讓孩子借著簡單易懂的事例來幫助理解難以解釋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