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錢可以幹什麼(1 / 1)

“情景再現”

剛滿2歲的樹樹又在玩媽媽的錢包了。媽媽拿過錢包對他說:“錢包裏裝著錢,不是用來玩的。”樹樹好奇地問:“媽媽,錢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常見的回答”

“錢當然是用來買東西啦!怎麼連這個都要問。”

“專家分析”

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通貨,在家長們的眼裏,錢是個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了。在孩子的眼裏,那花花綠綠的紙幣,叮當作響的硬幣,是非常好玩的玩具。要從寶寶手裏拿走孩子喜歡的玩具,可以想象是多麼困難了。孩子很不情願玩具被拿走,就會問錢這個“玩具”是幹什麼的,潛意識是“為什麼不給我玩”。家長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錢是幹什麼的,還可以教孩子認識錢,讓孩子觸摸感覺錢和一般的紙有什麼區別。

常見的回答簡單介紹了錢的用途,這還不能滿足2歲孩子了解“買東西”的概念。“怎麼連這個都要問”給了孩子暗示:“不能再發問”。很好的一個教孩子認識貨幣的機會就這樣給丟掉了。

“消極的回答”

“什麼東西都要用錢來買,你說媽媽掙錢容易嗎?還不都是為了你,那麼累死累活的!你還那麼折騰人,真不是個乖孩子!”

“讓你還我的錢包,你怎麼那麼多問題啊?真煩人,再問我就把你趕出門去!”

“合理的回答”

“寶貝兒,錢啊,可以用來換我們想要的東西,比如玩具呀、菜呀。你看看這張錢,上麵有個數字是1,旁邊還有個字是元。這是一塊錢的意思。你看,上麵還有一位老爺爺,還有漂亮的花……”

“舉一反三”

引導學習型-“寶貝兒,錢是用來換東西的。比如你想吃水果,就要用錢去換。錢上麵有很多數字,媽媽指給你看,你來認還不好?”

快樂認知型-“寶貝兒,錢的作用可大啦。可以用它來換各種各樣的東西,比如:水果、玩具、書等。媽媽和你一起來認識錢好不好?”

學習思考型-“寶貝兒,你知道你的玩具、書是怎麼來的嗎?就是用錢換來的。那你來想想看,家裏的什麼東西也是用錢換來的呢?”

“溫馨提示”

每當孩子問到一個問題,家長不要覺得是負擔、是煩惱的事情,可以把孩子提的問題當成孩子學習的機會。每問到一個問題,孩子了解世界就又多了一扇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