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涵涵在幼兒園可乖了。吃水果、吃午飯、戶外活動回來,老師都會要求孩子:“抹上肥皂,把手洗幹淨了,老師檢查後才能用手絹擦手。”每次涵涵都會洗得很幹淨,還認真地問:“老師,你看我洗的幹淨嗎?”今天下午放學後,涵涵就像往常一樣拿東西吃。爸爸媽媽都讓他洗手,他不僅不去洗手還發脾氣,甚至躲在一邊哭鼻子,媽媽哄勸之後他不哭了。過了一會兒開飯了,涵涵又不去洗手,還大發脾氣問:“為什麼要洗手啊?”
“常見的回答”
“不洗手怎麼行呢,我說什麼你就做什麼!”
“專家分析”
大家都知道,洗手可以除掉黏附在手上的細菌和蟲卵,用流水洗手,可洗去手上80%的細菌;如果用肥皂洗,再用流水衝洗,可洗去手上99%的細菌。寶寶在家不洗手可能是一天見不到父母想要撒嬌,也可能是因為水冷或偷懶,家長可以和孩子談談心,多給孩子講些愛清潔講衛生的故事,鼓勵孩子做個講衛生的好孩子!
常見的回答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耐心地跟孩子談談,尋找孩子不肯洗手的原因,才能幫助孩子克服困難,養成飯前和吃東西前洗手的習慣。
“消極的回答”
“不洗手你就跟魚去睡覺!”
“不洗手就不要吃飯了,把你放在廁所關起來!”
“合理的回答”
“寶貝兒,我們手上經常會有看不見的小細菌,小細菌不小心到了我們肚子裏,會讓我們肚子疼的!我們洗手,就能趕走小細菌,讓身體健健康康的。媽媽給你買了可愛的小狗香皂,我們來用新香皂洗吧!”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你為什麼不想洗手呢?水太涼了是不是?媽媽給你放溫水洗,好嗎?”
快樂承諾型-“寶貝兒,洗完手後就可以吃你最喜歡吃的蘑菇啦!哎呀,爸爸都已經在吃啦,趕快洗完手吃喲,晚了可就沒有啦!”
溫情傳遞型-“寶寶,你為什麼不想洗手呢?洗手水會濺到臉上啊,媽媽給你把水開小一點就不會了!走,我們一起去吧!”
“溫馨提示”
你洗手的時候,要露出很幸福的表情,甚至可以唱歌,讓孩子坐在一邊看著,讓孩子感覺到洗手是媽媽願意做的事情。聽到流水的聲音,還有媽媽快樂的歌聲,孩子會被吸引,慢慢地就會喜歡上洗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