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胖胖3歲多了,這個小家夥胃口極好,特別是那些有營養的好吃的,樣樣都愛吃,特別愛吃魚。隔幾天見不著魚肉了,胖胖都會要求媽媽做。於是,魚成了胖胖一家餐桌上的“常客”。
今天和往常一樣,媽媽負責給胖胖剔除魚刺後,再把肉夾到胖胖的小碗裏。胖胖吃得可香啦!忽然耳邊“哇”的一聲,胖胖的小嘴裂得好大。“哎喲,寶貝兒,怎麼了?”胖胖爸說:“準是卡到魚刺了!”“快,吃幾口饅頭壓下去。”媽媽掰下幾塊饅頭讓胖胖吃下去,胖胖照做了。可是全咽下以後,還是說嗓子眼裏有東西紮。“疼得厲害嗎?”胖胖咽了幾下口水,似乎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胖胖爸爸一貫大大咧咧的,說:“不怎麼疼就沒事兒,過兩天吃幾頓飯,再喝點醋就下去了。”胖胖哭著說:“為什麼魚肉會有刺?”
“常見的回答”
“魚本來就長刺嘛!”
“專家分析”
魚類所含的DHA,在人體內主要是存在腦部、視網膜和神經中。DHA可維持視網膜正常功能,嬰兒尤其需要這種養分,促進視力健全發展;DHA也對人腦發育及智能發展有極大的助益,亦是神經係統成長不可或缺的養分。
魚肉富含的蛋白質,可以幫助幼兒、兒童及青少年生長發育,生病或身體有傷口的時候,也可以幫助複原及愈合。而且魚肉的蛋白質,肌纖維構造比較短,結締組織也比較少,所以魚肉吃起來較其他畜肉細致嫩滑,也較容易消化,非常適合幼兒食用。可是在給幼兒喂食時,需要仔細把刺挑出來,或者買刺少的海魚喂食。
“消極的回答”
“魚肉有刺,以後不要吃魚了。”
“魚真壞,長刺來紮我的寶寶,打它!”
“合理的回答”
“寶寶,魚肉有刺但是很有營養。是媽媽不好,沒有將魚刺剔幹淨。下回媽媽給你買少刺的魚吃,就不會紮到了。”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魚肉雖然有刺,但是很好吃,而且很有營養。你知道魚的哪個部位骨頭少好剔嗎?是魚背嗎?是魚尾巴嗎?是魚肚子嗎?對,是魚肚子。媽媽以後專門給你吃魚肚子上的肉,那樣就不會被紮了。”
快樂承諾型-“魚肉雖然有刺,但是將刺剔幹淨就沒事了。魚肉很有營養,也很好吃對不對?下回媽媽給你做鱈魚湯,鱈魚好奇怪哦,它的刺是軟的,不會紮人!”
吸引注意型-“寶貝兒,魚肉有刺,但是好吃又有營養!媽媽下回給你把魚刺剔幹淨就不會被紮了。媽媽在超市看到一種魚,眼睛長在一邊,好奇怪啊!下次我們買這種魚吃試試!”
“溫馨提示”
魚肉好吃但有刺。怕魚刺卡著寶寶的媽媽可以給寶寶選擇羅非魚、鱈魚、青魚、鯰魚、黃花魚、比目魚、馬麵魚等。這些魚肉中幾乎沒有小刺。吃帶魚時先去掉兩側的刺,就隻剩中間與脊椎骨連著的大刺了,也很好剔除。吃鱸魚、鯽魚、鰱魚、胖頭魚、武昌魚時,可讓寶寶吃魚腹肉,這些部位的肉沒有小刺,可以放心給寶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