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樹樹是個5歲的孩子了。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裏,樹樹的飯量都很小。樹樹媽媽覺得樹樹飯量小,可能會影響長個子,就想法設法地給孩子喂飯。每次樹樹都是吃到惡心想吐,樹樹媽媽才不再喂飯。今天早上,樹樹媽媽也是這樣。到了中午吃飯時間,樹樹媽提醒樹樹該吃飯了,可是樹樹不想吃了。他說:“媽媽,我不吃飯行嗎?”
“常見的回答”
“不吃飯可不行啊!”
“專家分析”
家中的寶寶不肯在吃飯時間乖乖地吃飯,與父母本身的態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肚子餓了,便想吃飯”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如果孩子的肚子真的很餓了,就不會有不肯吃飯的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和理解孩子行為的能力,才能正確應對孩子的吃飯問題。
“消極的回答”
“你要是不吃飯,我就不理你了。”
“今天你必須吃完這碗飯,否則什麼都不許做!”
“合理的回答”
“如果你不餓,你可以不吃飯。可是直到下頓飯正常開飯的時間,你隻能吃水果和喝水,其他的東西都不能吃。你可以做到嗎?”
“舉一反三”
承擔責任型-“如果你不吃飯,直到晚飯時間,你都不能吃零食,隻能水果和喝水。這樣你還是決定不吃的話,那就可以不吃。”
快樂承諾型-“可以啊!當然直到吃晚飯你都沒有食吃噢!”
溫情傳遞型-“寶貝兒,你好好考慮噢!直到吃晚飯,你才能吃東西,這中間隻能吃水果,喝白開水。這樣,你還是不吃飯嗎?”
“溫馨提示”
孩子提出不吃飯,千萬不要緊張、焦急。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有權選擇。當然,家長也可以適當限製條件。但如果孩子依然選擇不吃飯,那就讓孩子自己做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