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季節已經2歲了,媽媽發現他對事物過於苛求。比如,季節要吃蘋果,父母認為他不可能吃完一整隻,就擅做主張把蘋果切成兩半,季節大哭著拒絕接受。給季節買來冰棍,媽媽沒有征求季節的意見咬了一口,季節就會哭鬧,一定要媽媽把吃進去的冰棍吐出來,或者幹脆把咬過的冰棍扔掉。今天,表弟乾乾來了,媽媽讓季節把玩具分給乾乾玩,好吃的東西也要分給弟弟,就連媽媽的懷抱,也被弟弟占用了。季節很傷心,哭著對媽媽說:“弟弟為什麼要來我家?”
“常見的回答”
“弟弟想來就來了,你管那麼多幹嗎?”
“專家分析”
這一現象就是孩子的秩序感。在每個孩子心裏,都具有強烈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之一,是孩子對於事物作出準確分辨與判斷的基礎,也是孩子建立道德意識的基礎。孩子會堅持每樣東西必須歸“主人”所有,他人不得動用。不僅不願分享自己的物品,家裏其他人的物品也不能隨意交換使用。每個舉動,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序或者是自己的設計來完成。如果父母忽略了他們的要求,或者沒有準確理解他們的意圖,而導致事件過程的偏差,他們就會固執地要求“重來一遍!”
理解並尊重孩子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要求,盡量滿足孩子對事物固定秩序與完美無缺的追求。在這個時期,不要強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給孩子安排規律的生活。規律的生活給孩子安全感,有助於他們遵守規則。家長不用擔心孩子會因此變得“小氣”、“浪費”、“任性”。這隻是孩子發展的必經階段,家長需要幫助孩子順利渡過這個階段,更加健康地成長。
“消極的回答”
“你哭的話,我就要弟弟不要你了。”
“這個傻孩子,弟弟來了也要哭啊!”
“合理的回答”
“弟弟來隻是玩玩,之後還會回到自己的家。你是哥哥,多陪弟弟玩,等弟弟回去了,你想跟他玩也不行了。”
“舉一反三”
換位思考型-“寶貝兒,弟弟來玩一會兒就會回去。你的玩具是不是可以讓弟弟玩一會兒?等我們去弟弟家做客時,弟弟也會把玩具給我們玩的。”
快樂承諾型-“寶貝兒,弟弟隻是過來玩,就像我們以前去弟弟家做客一樣。你的玩具什麼的,也不會給弟弟拿走。沒什麼可擔心的,寶貝兒!”
溫情傳遞型-抱著孩子說:“寶貝兒,弟弟過來是陪你玩呢!你跟弟弟好好玩,等會兒弟弟就要回去了,你想跟他玩還要走好遠的路呢?”
“溫馨提示”
孩子之所以會有秩序感,是對環境有一種控製的欲望,這種小小欲望的根源在於對未知的事物有恐懼感,一旦秩序有所變動,孩子就會產生焦慮和恐懼。重複秩序實際上是鞏固他們的安全感。當孩子因為某樣“秩序”被破壞而哭鬧時,要平靜地陪伴他、傾聽他並予同情,爾後協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孩子要求“重新來一遍”,不妨花費幾分鍾時間按照他的設計重新來一遍,否則你可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平息他的不安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