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在家裏,4歲的滿滿一直被視為最最重要的寶貝兒,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四個人寵著他。每次吃飯,爸爸、媽媽會給他盛好,把最好的菜夾給他;爺爺、奶奶千哄萬哄,追著喂滿滿才肯吃。家裏買了什麼好吃的,都是給滿滿先“品嚐”。滿滿媽媽實在看不下去了。今天,家裏買了好吃的荔枝,這是滿滿最喜歡吃的水果呀!剛從幼兒園回家,滿滿看到水果高興極了,洗完手就要吃水果。滿滿媽媽攔住了他,要他先給爺爺奶奶吃。滿滿不願意了,大聲說:“水果為什麼要先給爺爺奶奶?”
“常見的回答”
“家裏有好吃的,就要先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呀!好東西要大家分享!”
“專家分析”
現代家庭,421模式成了大多數。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6個家長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是“小太陽”。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更談不上孝敬父母、尊重長輩了。所以家長平時要多注意教育、培養孩子尊重老人的良好習慣。
培養孩子孝敬長輩的行為習慣要從小事入手,如吃飯時可以讓孩子去請爺爺、奶奶,有好吃的東西不能一個人獨有,要求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等。在這些活動中,如果能夠得到長輩的稱讚,孩子也會感到愉快,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尊敬長輩的良好習慣。
“消極的回答”
“讓你做,你照辦就是,怎麼那麼多廢話!”
“你就知道自己吃,真是個飯桶!”
“合理的回答”
“有好的東西就要大家分享。爺爺、奶奶是長輩,要尊重長輩,所以東西要先給爺爺、奶奶吃!”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你是不是很想立刻吃到荔枝呢?這麼好的水果,媽媽也會想早點吃到。可是爺爺、奶奶是長輩,我們是不是要尊重長輩呀?所以水果要先給爺爺、奶奶吃,等會兒你再吃。”
讚揚激勵型-“寶貝兒,你先送給爺爺、奶奶,然後你再來拿水果吃。我們滿滿知道,小朋友是要尊重長輩的!”
溫情傳遞型-“滿滿,爺爺、奶奶辛苦了一輩子,要好好休息了!我們有好吃的好玩的,都要先給爺爺、奶奶,等滿滿長大了,滿滿也會有人尊重的!走,我們一起把水果送給爺爺、奶奶,等會兒就輪到滿滿吃囉!”
“溫馨提示”
要讓孩子學會尊敬長輩,首先家長要做好榜樣,比如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先給老人吃,這樣孩子也就會潛移默化地尊敬家中長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