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3歲的新新從幼兒園郊遊回來,繪聲繪色地跟媽媽說:“老師帶我們坐著校車,到了一個特別好玩的地方,有好多花、好多樹,老師還帶我們采摘。有一棵大樹,我爬得特別高!”新新媽很納悶兒:“老師帶你們爬樹啦?”“不是,就我自己爬了,沒有老師,別的小朋友也沒爬,他們都不會爬,就我爬得特別高!媽媽,我告訴你,爬樹特別好玩兒!”新新媽媽想,老師怎麼不看著孩子呢?第二天新新媽媽找到了幼兒園的老師,老師告訴她,郊遊去的是農藝園,采摘是真的,爬樹卻是沒影兒的事。當晚回家,新新媽媽就告訴新新不要說假話。新新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不能說假話呢?”
“常見的回答”
“你撒謊還問問題呢,真不要臉!”
“專家分析”
年幼的孩子經常分不清自己想象與現實之間的界限,會把他自己想象的東西當做事實加以描繪,形成無特殊目的的謊言。這種“謊言”,實質上是孩子想象的反映。有時,孩子的軟弱也會導致他們退縮而編造謊言。這種謊言屬於防禦和自我保護性的。發現孩子說謊時,家長不要著急,更不能大發脾氣。應讓自己冷靜下來,找到孩子說謊的根源所在,在尊重孩子自尊的同時,選擇恰當方法,幫助孩子改正。
“消極的回答”
“你這個臭小子,就知道給媽媽丟臉,生你有什麼用!”
“你就知道給媽媽找麻煩,你出去,我不要你了。”
“合理的回答”
“寶貝兒,說假話就像故事《狼來了》裏麵的小男孩一樣,到後來會沒有人相信他。寶貝兒,你想不想像那個小男孩呢?”
“舉一反三”
類比型-“寶貝兒,如果媽媽說要給你買玩具,結果卻沒給你買,你會不會生氣呢?以後還相信媽媽的話嗎?你如果對別人說假話,別人就會很生氣,以後就不會相信你了。”
故事啟發型-“寶貝兒,你還記得《狼來了》裏麵那個小男孩嗎?是不是因為他說假話,結果後來狼真的來了,大家都不相信他了是不是?你要跟他一樣嗎?”
設身處地型-“孩子,如果你沒有吃飯,媽媽卻說你吃了,你會不會生氣呀?說假話會讓人生氣對不對?那你還要讓媽媽生氣嗎?”
“溫馨提示”
孩子說謊,家長不要心急,要注意尊重孩子,照顧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避免今後犯類似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