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熊熊家裏來了客人。樓下的小姐姐來熊熊家玩,兩個小夥伴剛開始高高興興地手拉手出去玩,不一會兒,兩人為了地上的幾個木頭塊(鄰居家裝修,有幾個裝修時鋸下的木頭塊)爭了起來。熊熊在爭執中表現得極其沒風度,大聲尖叫,不停地推搡姐姐,而且不聽勸導。
熊熊爸爸開始時好言相勸,為了平息他的怒火,又返回家中拿來好的木頭塊給他,但卻被他打掉在地上,非得要跟姐姐搶那幾個木頭塊。麵對他近乎歇斯底裏的胡攪蠻纏,熊熊爸爸最後失去耐心,打了熊熊的屁股,告訴他以後不能跟姐姐搶東西。熊熊被打,覺得很委屈,抽抽搭搭地問:“為什麼不要跟姐姐搶東西啊?”
“常見的回答”
“說了不要搶就不要搶,沒什麼好商量的!”
“專家分析”
孩子2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步加強,開始學會拒絕,開始在乎“自己的”東西。盡管家長反複給他灌輸“分享”的意義,但可能收效甚微。孩子愛吃的食物、喜歡的玩具,別人是絕不能碰的。如果家長強迫其把手裏的東西給別人,肯定會換來孩子的拚命反抗和大哭大叫。
孩子不肯與人分享是很自然的,因為很小的孩子常常認為凡是他們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是屬於他們的。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喜歡討家長的歡心。如果能借機教育他們要學會分享,他們長大後就能跟同齡夥伴一起好好玩。
“消極的回答”
“這麼小就會搶東西,長大還不成了強盜!”
“搶東西真讓我沒麵子!”
“合理的回答”
“你很想玩那些木頭塊是不是?木頭很少怎麼辦?我們去叔叔家問問還有沒有好不好?叔叔家有很多,你謝謝叔叔,和姐姐一起玩木頭塊好嗎?”
“舉一反三”
設身處地型-“寶貝兒,你上次去幼兒園玩滑滑梯,露露不讓你玩,你是不是很難過呢?如果你跟姐姐搶木頭塊,姐姐也會很難過的。你們兩個是好朋友,有東西就一起分享,一起玩,就像故事裏的小熊一樣,好不好?”
遊戲分享型-“寶貝兒,木頭塊很好玩,可是一個人玩就不是很好玩。這樣,你和姐姐每個人拿五塊,來做堆木頭塊比賽,看誰堆得又快又穩。”
溫情傳遞型-“寶貝兒,你很喜歡這些木頭塊,姐姐要,你是不是不想給呢?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會不願意給的!後來我發現,要是我的東西不給小朋友玩,小朋友就會不喜歡跟我玩。你知道我是怎麼做的嗎?我就拿著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你的木頭塊要不要跟姐姐一起玩呢?”
“溫馨提示”
父母需要知道與人分享並不是孩子自發的,你必須教給孩子如何去做。首先父母要消除焦慮心理,不要拿自己的寶寶和別的孩子比較,即使是同齡的。給孩子時間,先“自私”後分享。當孩子表現好時,多表揚多鼓勵。也可以將一些分享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幫助孩子建立分享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