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2章 小米粒都回家了嗎(1 / 1)

“情景再現”

振振已經3歲了,最喜歡玩米,說是給爸爸媽媽煮飯吃。振振舀了米放到碗裏,端到桌子上開始做飯,先是用手不停地抓米,好像是淘米,然後不停地把米在碗與米桶之間倒進倒出。3歲的孩子,精細能力還有待檢驗。不久桌子上、椅子上、地板上,甚至沙發上到處是白花花的米粒,一片狼藉,什麼角落旮旯裏都是米。

振振爸見了,叫振振不要玩米,教育她說農民伯伯是頂著大太陽,泡在水田裏,被蟲咬,被雨澆才辛辛勞苦地種出稻米的。這大道理顯然不起作用。也許是抓米的感觸讓振振認為很好玩,所以不顧被揍的危險警告,興趣勃勃地玩著。振振爸爸眼看好好說不起作用,不覺皺起眉頭,衝到她麵前,讓振振蹶起屁股來受打。振振很聽話地馬上趴到地上,把屁股高高蹶起來,振振爸爸舉起手卻又無可奈何。振振媽媽過來了,勸說振振一起收拾,說米粒要回家。振振很有興致地收拾,大概認為這是很好的遊戲。收拾了很久,振振累了,對媽媽說:“小米粒都回家了嗎?”

“常見的回答”

“你自己看看你做的好事!”

“專家分析”

3歲的孩子,還不知道有些遊戲會帶來很難收拾的後果,在孩子眼裏,那隻是一個遊戲而已。那麼就當是遊戲,讓孩子參與收拾階段,讓其體驗收拾的艱辛。

“消極的回答”

“你還有心思這樣說,真是太過分了!”

“你是個壞蛋!”

“合理的回答”

“還有不少小米粒沒回家呢?你看玩的時候很輕鬆,可是收拾起來很累是不是?下次還要把東西弄得到處都是嗎?”

“舉一反三”

讚揚激勵型-“寶貝兒,還有一些呢!它們還在哭著要回家呢!你今天幫助了很多小米粒,那些回家的小米粒很感激你呢!我們再一起幫助這些小米粒回家好不好?”

引發思考型-“寶貝兒,很累了吧,收拾小米粒很累吧!下回還要不要這樣玩呢?”

擔負責任型-“寶貝兒,還有一些小米粒沒有回家呢!你讓它們離開媽媽離開家,那就要把它們都送回家呀!”

“溫馨提示”

孩子玩東西,把家裏弄得一塌糊塗,這是很考驗家長耐性的時候。發脾氣,打罵孩子都沒有作用,那就讓孩子體驗收拾“戰場”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