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6章 為什麼那位叔叔要打他的孩子(1 / 1)

“情景再現”

鬱鬱是個四歲半的小姑娘,性格內向,比較膽小。今天,鬱鬱媽媽帶鬱鬱去超市買東西,鬱鬱很開心地和媽媽一起挑東西。當鬱鬱和媽媽走到食品櫃前的時候,看到一位中年男子一邊拉著孩子大罵:“你這個沒有用的東西,就知道要吃的,看我不打死你!”一邊掄起手就打孩子的屁股,孩子害怕得大哭起來。鬱鬱看見了,很小心地問媽媽:“為什麼那位叔叔要打他的孩子呀?”

“常見的回答”

“叔叔覺得孩子不聽話就打唄!”

“專家分析”

孩子需要愛護和關懷,需要被接受、被尊重的權利,需要得到讚賞的機會,需要在家裏有被當做成員的地位。有些家長將孩子看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對孩子的權利意識淡薄。據調查,有超過30%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有哪些權利”。認同孩子應“自主平等”、“受尊重”的家長僅分別占15%和6%。

孩子看到別的孩子被打,很擔心自己也會有同樣的命運。家長應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有問題要協商解決,不能靠打;同時要告訴孩子,自己會努力做到不打人,請孩子監督。

“消極的回答”

“孩子不聽話就要打!”

“別問,小心那位叔叔打你來了!”

“合理的回答”

“叔叔生氣了,但是生氣也不能打孩子對不對?有事情好好商量嘛!你看,媽媽要是覺得你什麼事情做得不對,都會跟你講道理,不會打你是吧?以後媽媽要堅持不打人,你來監督媽媽好不好?”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叔叔生氣了,用了不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打人是不是不對呀?即使是打自己的孩子。媽媽就不會打你是不是?有事情好好講是不是更好呢?”

轉移注意型-“那位叔叔沒有控製好自己的脾氣,打人是不對的。我們到冰櫃那邊去挑點酸奶吧!”

溫情傳遞型-“寶貝兒,別害怕!不是每位家長都會打自己的孩子。那位叔叔的教育方式不對,打人是不尊重人的表現,不能打人。”

“溫馨提示”

打孩子會讓孩子的自尊受到傷害,造成孩子的不良心態和心理偏差。要讓暴力教育遠離孩子,守護孩子純淨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