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波波上幼兒園已經有一個禮拜了,回家後他會不停地喝水。波波媽媽很奇怪,問波波為什麼回家要不停地喝水。波波說他在幼兒園沒水喝,老師不給他倒水。為此波波不願去幼兒園,並問媽媽:“在幼兒園,我口渴了怎麼辦?”
“常見的回答”
“你們老師太過分了,水都不給喝呀!”
“專家分析”
新入園的幼兒,家長除了對孩子哭鬧感到頭痛之外,還會對孩子是否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倍感擔憂,孩子在幼兒園的飲食、睡眠、大小便、穿脫衣服、衛生、安全等問題都是家長關注的焦點。除了擔憂,家長最急需做的事情就是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剛入園時,教師可能對幼兒的需求還不太了解,這也是引起幼兒焦慮的原因之一。家長要多鼓勵孩子開口說出自己的需要,如:我要喝水、我要小便、幫我穿鞋子等,讓孩子及時得到老師的幫助,使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消極的回答”
“你們老師就這樣摳門呀,明天媽媽去投訴你們老師!”
“這樣的老師也太懶了,怎麼能教我的寶貝兒呢!”
“合理的回答”
“寶貝兒,口渴了要跟老師說,就像你在家口渴了就跟媽媽說一樣。”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你想你在家口渴了要怎麼做呢?是不是要跟媽媽說,請媽媽給你倒水呢?那麼,在學校裏,是不是也要跟老師說,請老師幫助你呢?”
快樂承諾型-“口渴了你就跟老師說,不要害怕,老師會很高興的!”
溫情傳遞型-抱著孩子說:“寶貝兒,口渴了就跟老師說,請老師幫助你!在幼兒園就跟在家一樣,有什麼要求都可以跟老師說的。”
“溫馨提示”
家長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孩子學會接納和欣賞他人,減少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特點帶來的不良影響,幫助孩子提高社會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