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5章 為什麼不能搶玩具(1 / 1)

“情景再現”

在翻鬥樂裏麵有好多的孩子在玩,程程看上一輛小車子正在向它跑過去,沒想到動作慢,旁邊一個小姐姐看到了立馬跑過去搶先坐了上去,她的媽媽接著就對女兒說你這樣不對,你不能看著妹妹過來想要玩了你跑來坐上呀。那位姐姐肯定不願意下來,我隻好說沒關係,姐姐玩好了我們再玩。程程倒是無所謂的樣子,又跑去玩別的了。

那位媽媽很重視這件事情,依然在跟姐姐說著什麼。那位姐姐突然大叫:為什麼不能搶玩具呢?你不是帶我來玩的嗎,我喜歡就行了。看來那位媽媽遇到了很多父母遇到的問題了。

“常見的回答”

“要有禮貌,看小妹妹還比你小呢?”

“專家分析”

在這個問題上,回答上應該把準,難的是有兩點:

一是真心的感覺對不住小妹妹,從家長做起。有的家長是口是心非,嘴裏會說自己的小孩,心裏甭提多高興了,覺得自己孩子能搶。應該是家長首先心態放正,用實際行動去教育孩子,給孩子做榜樣。

二是重視小事情,家長一方麵嘴裏要說服孩子,實際行動上要和孩子一起把歉意表達出來。比如我們建議:那位媽媽就帶著姐姐和車子一起來找程程,把車子讓給程程玩。說服教育自己的孩子後帶著孩子再來認錯的。

因此這裏的難點不在於孩子,在於家長。希望我們的家長們能夠耐心、真誠去表達。

“消極的回答”

“行了,現在你玩上了,別再煩我了。”

“搶玩具是壞孩子!”

“合理的回答”

“大家都想玩,我們就要排隊,按照先後順序。一會兒我們就向小妹妹道歉去,把車子給她玩,好吧。”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如果是你,別人搶在前麵了,你會不會難受呢?”

實際行動型-“我們把車子給妹妹玩,向她道歉。”

助人為樂型-“我愛你寶貝兒,你看小妹妹多可憐,我們一起來幫助她快樂好不好?”

“溫馨提示”

家長的行動,往往比語言來得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