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天天的媽媽開始注意到天天有了變化,他懂得了做錯事情需要付出代價。比如,把東西扔在地上,就需要自己清掃幹淨。但是聰明的天天也發現一個方法可以避免受罰。比如,把玩具弄亂後,聽到媽媽說要趕緊收拾一下,就立即說不是我幹的。他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蒙混過關,因為收拾玩具實在太費時間了,而且這時候他還想馬上去看動畫片呢。
“不是我幹的!”聽到孩子冒出這句話,可難住了天天媽媽,是立即揭穿孩子的謊言,還是先讓他看動畫片,過一段時間再說呢。天天媽猶豫了。
“常見的回答”
“你剛才在我麵前撒謊,真是個壞孩子!趕緊收拾好。”
“專家分析”
撒謊是最讓父母生氣的原因之一。有的孩子撒謊是偶爾的,而有的孩子撒謊則成了習慣,令很多父母大傷腦筋。從表麵看,孩子不知道撒謊的後果有多麼嚴重,所以才隨便說謊。其實,這種看法是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6歲以下的孩子撒謊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麵:
一是想象與現實混淆。年齡較小的兒童,易把想象與現實相混,常把自己想象中的事情當成事實說出來,其實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撒謊。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在“撒謊”,沒有明確的撒謊目的,也不會覺得不安或羞愧。
二是由於模仿而撒謊。年齡小的孩子非常喜歡模仿周圍人的行為,如果父母或其他成人、小朋友在孩子麵前出現撒謊行為,孩子就極有可能因為好奇而進行模仿。
“消極的回答”
“我告訴你幼兒園的老師去。這麼小就學會撒謊了啊!”
“好吧。不是你幹的。那就去看動畫片去吧”
“今天不收拾好,休想去看動畫片。”
“合理的回答”
“孩子,你現在特別想去看動畫片是吧,那就去吧。但是一定要記得收拾好你自己的玩具,別讓它們在外麵著涼了。對了,寶貝兒,我喜歡誠實的孩子。”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媽媽喜歡實話實說的孩子。即使以前沒有說真話,現在改過來,媽媽還是愛寶寶的!”
快樂溝通型-“寶貝兒,你可以先去看電視,看完電視再來收拾。寶貝兒,記住,媽媽喜歡實話實說的孩子。”
溫情傳遞型-“寶貝兒,你的玩具們想回家了,你看完電視後要來幫助它們喲!寶貝兒,爸爸媽媽都喜歡說真話的孩子!”
“溫馨提示”
給孩子一個空間,讓孩子去感受,家長要做到既不放縱也不步步緊逼讓孩子感到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