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姍姍家住在三單元,同一層樓有五戶人家,鄰裏和睦,關係融洽。最近卻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姍姍和一群孩子發現了一個好玩的遊戲。那就是由一個個子高的孩子按鄰居家的門鈴,然後躲在遠處樓梯口偷看,看到鄰居開門後,沒發現按門鈴的人表現出憤怒的樣子,孩子們興奮極了。他們似乎愛上了這種無厘頭的遊戲。
紙裏包不住火。姍姍媽媽終於聽到這個消息。被媽媽劈頭蓋臉訓過一頓後,姍姍倔強地說,為什麼不能玩啊,其他小孩為什麼可以玩呢?
“常見的回答”
“以後再發現你按鄰居家的門鈴,你就別回家來。”
“專家分析”
孩子們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淘氣,不經意間侵犯了鄰居的私人禁地。如果我們家長會尊重鄰居的私人空間,我們就應該讓孩子意識到這一點,並讓孩子給鄰居道歉。打罵或許不能讓孩子馬上改過,但是家長可以以身作則,親自向鄰居道歉,請求原諒。而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需要動動腦筋。比如做一些遊戲,把這個情景融入進去。
“消極的回答”
“你現在加入壞孩子行列啦。不許你再和他們玩了。”
“別人可以玩,你不可以。”
“合理的回答”
“我可不喜歡有人總在按我們家的門鈴玩。鄰居也是一樣,他們不喜歡這樣的遊戲。按鄰居的門鈴玩是不禮貌的行為。”
“舉一反三”
引導思考型-“寶貝兒,門鈴是幹什麼用的呢?可不可以隨便用來遊戲呢?”
快樂溝通型-“寶貝兒,你很喜歡聽門鈴的聲音是不是?我們的玩具中有個小琴,聲音也很好聽,我們去彈好嗎?”
故事教育型-“寶貝兒,故事裏,蝗蟲會成群結隊地去偷吃農民伯伯種的菜,小螞蟻有沒有去呢?小螞蟻為什麼不去呢?不能做不好的事情對不對?”
“溫馨提示”
淘氣是孩子成長中的一部分。按鄰居家的門鈴,說明孩子們正在把眼光從家裏移到更加寬廣的世界中去。或許這是好事,隻是我們要在旁邊適時提醒一下。